本书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爱情小说中情感表达的转型。这种转型既反映了外国文学的影响,也见证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和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家和翻译家并非外来影响和本土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创造性地翻译和借鉴了源自不同语言、文化的文学传统,造就了20世纪早期中国爱情小说书写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本书选择从互文性翻译理论的视角切入这一话题,它是研究文学影响、文学关系和新兴国别文学的有效理论框架。该视角摒弃了对文学影响的简单指认,而是基于细致入微的文本对比阅读,深入探讨“文学影响”的发生,探索跨语际、跨文化的文本借用如何对作品表意和抒情效果产生影响,从而拓展传统影响研究的边界。
刘倩
----------------------------
刘倩,英国华威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系副教授,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博士(2014),北京师范大学硕士(2010)、学士(2007)。研究方向为翻译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等。出版专著Transcultural Lyricism: Translation,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Rise of Emotion in Modern Chinese Love Fiction, 1899–1925 (Brill, 2017),在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Perspectives、《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当代外国文学》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
目 录
绪 论 中国近现代爱情小说中情感书写的转型 …………………… 1
一、外国爱情小说的翻译与中国近现代文学情感书写的
转型………………………………………………………………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5
三、作家选择标准 ………………………………………………… 20
四、章节概要 ……………………………………………………… 22
第一章 互文性翻译理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 26
一、西方翻译理论:超越忠实……………………………………… 26
二、互文性研究:从索绪尔到里法特尔…………………………… 30
三、互文性翻译理论:新的视角…………………………………… 37
四、本书使用的术语 ……………………………………………… 46
第二章 鸳鸯蝴蝶派作家与西方文学………………………………… 48
一、鸳鸯蝴蝶派作家的翻译活动 ………………………………… 50
二、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创作:嬗变中的感觉结构………………… 52
第三章 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中的情感重塑 …………………… 66
一、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简介 ………………………………… 66
二、林纾的翻译策略 ……………………………………………… 69
三、《巴黎茶花女遗事》对普通读者的影响 ……………………… 93
四、《巴黎茶花女遗事》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 100
第四章 “有点像《茶花女遗事》”的《迦因小传》:《简·海斯特》
的两个译本 ………………………………………………… 106
一、有关“上半部”的谜团 ……………………………………… 106
二、杨、包译《迦因小传》的翻译策略 …………………………… 109
三、林译《迦茵小传》的翻译特点 ……………………………… 114
四、两个译本的反响、异同和原因 ……………………………… 129
五、取代“爱情”的“自我牺牲” ………………………………… 134
第五章 情景剧式抒情:周瘦鹃翻译的短篇爱情小说……………… 137
一、作为通俗小说家和翻译家的周瘦鹃………………………… 138
二、作为文类与文学风格的情景剧……………………………… 141
三、周瘦鹃对译本的选择………………………………………… 150
四、周瘦鹃的情景剧式翻译策略………………………………… 153
第六章 近代翻译史上的奇葩:伪译现象新论……………………… 170
一、伪译概念辨析与“证伪”的难题 …………………………… 171
二、热奈特、哈蒂姆与伪译研究的新视角 ……………………… 173
三、从互文视角看待伪译:三个文本案例 ……………………… 176
四、伪译与国别文学的创新……………………………………… 183
第七章 苏曼殊的翻译、伪译与创作………………………………… 185
一、动态性互文:影响研究的新领域 …………………………… 185
二、苏曼殊:在鸳鸯蝴蝶派与五四之间 ………………………… 188
三、苏曼殊伪译中的动态性互文………………………………… 197
四、苏曼殊译入性创作中的动态性互文………………………… 206
第八章 郁达夫的创作与外国文学 ………………………………… 221
一、郁达夫所接受的中西文学影响……………………………… 222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引用及其现代转型……………………… 226
三、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互文手法……………………………… 232
四、语言的焦虑:译还是不译,这是一个问题…………………… 248
第九章 误读的起源:胡适、罗家伦翻译的《娜拉》与易卜生
在现代中国的接受 ………………………………………… 253
一、被崇尚与被误读的《娜拉》 ………………………………… 253
二、新文化运动语境中的《娜拉》 ……………………………… 255
三、误读的起源:胡适和罗家伦的《娜拉》翻译 ………………… 259
四、误译对《娜拉》接受的影响 ………………………………… 266
结 论 他人之言为心声 …………………………………………… 268
参考文献 ………………………………………………………………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