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第一篇聚焦“双碳”目标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出发,分析了经济增长趋势、人口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对中国碳达峰的时间、水平和碳中和的轨迹进行了推断,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内在联系。
第二篇探讨了“双碳”目标在关键产业的落实情况。涵盖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汽车、森林碳汇、医疗系统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分析了各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展现了产业转型对“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
第三篇则着重讨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经济政策手段。包括碳交易制度的现状与改进方向、欧盟碳关税对中国的潜在影响,以及低碳转型中的金融体制安排,提出了“转型金融”框架,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徐晋涛,1963年生,山西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经管学部副主任、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4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获工学学士;1986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研究生班,1988年获农学硕士;1999年获得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林学博士(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污染治理政策、气候变化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担任或曾任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成员(2004—2006)。多次承担国家政策文件第三方评估工作。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大调研任务、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项目多项。
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Climate Change等中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现任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联合主编,曾任World Development、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副主编及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第一篇“双碳”目标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章气候变化与中国碳排放王敏张晗/ 003
一、 引言/ 004
二、 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 005
三、 全球气候治理的困境/ 009
四、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决心与政策措施/ 015
五、 小结/ 018第二章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王勋/ 021
一、 引言/ 022
二、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测算方法/ 023
三、 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025
四、 继续扩大开放对中国经济绩效的重要意义/ 029
五、 影响中国经济绩效的其他重要因素/ 034
六、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变迁/ 035
七、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040第三章人口变化、碳减排与双碳目标
雷晓燕赵波张春峰李昕/ 047
一、 引言/ 048
二、 宏观视角下的人口变化与全球碳排放/ 051
三、 微观视角下的人口变化与家户消费模式/ 053
四、 家户消费与行业碳排放/ 059
五、 人口变化与双碳路径/ 066
六、 结论与政策含义/ 073第四章中国碳排放的远景预测和政策讨论王敏/ 077
一、 引言/ 078
二、 经济发展规律与碳排放/ 079
三、 可供选择的政策思路/ 087
四、 可选政策的讨论/ 089
五、 结语/ 094第五章双碳政策与宏观经济何晓贝/ 095
一、 双碳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渠道分析/ 096
二、 气候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CGE模型的模拟结果/ 098
三、 结论与政策含义/ 105第二篇关键产业部门的“双碳”实践与转型路径第六章碳中和与新能源发展宋枫孙傲/ 111
一、 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角色定位与发展现状/ 112
二、 碳中和目标下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投资成本估算/ 116
三、 高比例新能源对电力市场的挑战/ 122
四、 面向高比例新能源的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 129
五、 结束语/ 135第七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邢剑炜刘曦苑张裕率/ 139
一、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140
二、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 152
三、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156
四、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政策/ 160
五、 非现金补贴政策/ 165
六、 补贴政策的作用/ 171
七、 补贴政策与碳排放/ 174
八、 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总览/ 179
九、 补贴有效性及启示/ 181第八章中国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以森林为例易媛媛徐晋涛/ 187
一、 引言/ 188
二、 生态系统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概念及内涵/ 189
三、 我国森林碳汇的潜力/ 194
四、 政策应对与建议/ 201
五、 总结/ 204第九章健康医疗体制与气候变化刘国恩/ 209
一、 健康医疗体系碳排放概况/ 210
二、 医疗体系改革与碳排放/ 213
三、 健康行动与碳排放/ 231
四、 小结/ 243第十章数字经济与碳减排
黄益平沈艳谢绚丽冯冬发张尧路畅/ 249
一、 引言/ 250
二、 文献综述/ 252
二、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256
四、 实证分析/ 261
五、 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碳排放的其他渠道检验/ 280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282第三篇“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政策工具体系第十一章中国碳交易市场龙显灵Lawrence H. Goulder/ 291
一、 引言/ 292
二、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294
三、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可交易排放标准/ 299
四、 中国可交易排放标准的影响——分析比较/ 303
五、 中国可交易排放标准的预估影响:政策模拟结果/ 306
六、 结论及政策启示/ 312第十二章欧盟碳边境调节税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影响
陈醒王轩席天扬徐晋涛/ 315
一、 引言/ 316
二、 文献综述/ 316
三、 政策背景/ 317
四、 实证与数据/ 322
五、 主要结果/ 329
六、 政策启示和建议/ 337第十三章转型金融框架与转型金融界定标准
马骏邵丹青张静依祝韵/ 339
一、 转型金融的内涵和意义/ 340
二、 转型金融框架的核心要素/ 341
三、 转型金融标准的国内外实践/ 350总结篇/ 359致谢/ 361免责声明/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