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文学是鲁迅介入现实参与变革的社会行动,也是追问自我冲决绝望的生命行动,是有限自我与大时代共存亡的方式。在与20世纪中国复杂互动的文学行动中,“鲁迅文学”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历史逻辑的行动轨迹,先后经历“文学自觉”“小说自觉”和“杂文自觉”,并遭遇两次绝望,展现了内外两方面都空前宏深的文学景观,拓展了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本书试图基于“行动性”重建鲁迅研究整体观,呈现更契合“鲁迅文学”及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主体性的整体阐释,彰显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并于20世纪文学范式式微的当下追问何为“文学”及“文学”何为,重拾文学的价值担当。
汪卫东
----------------------------
汪卫东,北京大学博士,苏州大学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七部。
目录
引论“鲁迅文学”的提出/00
第一编文学自觉
第一章“弃医从文”背后的文学自觉
第一节“弃医从文”的发生/0
第二节危机洞察与救亡之道/0
第三节文明背后的“精神”追问/0
第四节从“立人”到“诗力”/0
第五节文学自觉: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先声/0
第二章文言与文学现代性
第一节鲁迅的文言写作/0
第二节雅言、俗语与现代小说/0
第三节《域外小说集》:文言对接小说现代性的极端试验/0
第四节《怀旧》:文言现代小说的产生/
第二编小说自觉
第三章十年隐默与相遇“五四”
第一节十年隐默/
第二节危机意识与文化批判/
第三节相遇“五四”与“鲁迅”诞生/
第四节小说自觉:自我与文体的双重定位/
00
00
第四章边缘呐喊与小说中国
第一节异域资源与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
第二节《狂人日记》:“吃人”的象征/
第三节《阿Q正传》:现代中国的典型与寓言/
第三编第二次绝望
第五章1923年的鲁迅
第一节黑洞般的沉默/
第二节兄弟失和/
第三节“呐喊”中的“彷徨”/
第四节《呐喊·自序》:叠加两次绝望的文本/
第五节砖塔胡同、西行讲学与西三条21号/
第六节反抗绝望/
第六章《彷徨》—《野草》:冲决绝望的行动
第一节《在酒楼上》与《孤独者》:“梦魇”中的姊妹篇/
第二节《伤逝》:绝望的反抗者丧失了爱的能力/
第三节《野草》:冲决绝望的生命行动/
第四编杂文自觉
第七章杂文:文学行动的最后抉择
第一节鲁迅杂文之谜/
第二节杂文自觉:自我与时代本质的双重发现/
第三节鲁迅杂文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性”/
第四节上海媒体空间与鲁迅30年代杂文/
第八章《故事新编》:晚年情怀与杂文化小说
第一节《故事新编》的研究难题/
第二节贯穿一生的写作/
第三节“油滑”:作为一种存在姿态/
第四节晚年情怀与杂文化小说/
第五编“鲁迅文学”与传统
第九章“庄周韩非的毒”
第一节冷眼深情:鲁迅与庄周的会通/
第二节庄周的虚无与鲁迅的“随便”/
第三节“秋霜烈日”:韩非的刑名与鲁迅的“峻急”/
第四节鲁迅杂文的“随便”与“峻急”/
第五节“师心使气”与“清峻通脱”:历史延长线上的
“庄周”与“韩非”/
第六节“毒”与“营养”:整体视野中的鲁迅与传统/
第十章渊默而雷声:《野草》与佛教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鲁迅与佛教的因缘/
第二节《野草》中所见佛教的雪泥鸿爪/
第三节“人生苦”“厌离心”与 “四圣谛”/
第四节“无我”“缘起”与解脱之道/
第五节《野草》与佛教论理之关系/
第十一章鲁迅杂文与文章传统
第一节文章传统:基于道、通于史、及于物、成于文/
第二节鲁迅杂文与现代之“道”/
第三节鲁迅杂文与浙东史学/
第四节“文”之传统中的鲁迅杂文/
第六编“鲁迅文学”的行动性
第十二章20世纪的“文学主义”
第一节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
第二节“弃医从文”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三节“文学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第十三章“文学”如何“革命”
第一节世纪初的文学想象与革命想象/
第二节“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
第三节左翼鲁迅:文学与革命的结合/
第四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十四章“诗力”探寻中的思想演进
第一节再议“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第二节早期思想结构及其内在危机/
第三节厨川白村与托洛茨基:在文艺与革命之间/
第四节革命文学论争:时代与阶级意识/
第五节从卢那察尔斯基到普列汉诺夫:后期思想的
演进/
第六节后期思想内在结构的调整/
第十五章抒发“心声”、沟通痛感与召唤主体
第一节“心声”诉求/
第二节痛感沟通/
第三节召唤主体的文学/
第十六章世界的鲁迅与鲁迅的世界
第一节世界的鲁迅/
第二节鲁迅的世界/
第三节“文字之交”:新的“世界文学”想象/
第十七章“鲁迅文学”的启示:再次“诗辩”的可能
第一节当下文学危机/
第二节世界文学史上的三次“诗辩”/
第三节鲁迅“诗辩”的内涵/
第四节再次“诗辩”:重建文学的价值基座/
结语“鲁迅文学”、行动诗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论
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