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展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主题创新区这一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深入剖析该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与显著成效。书中详细阐述了学生在主题创新区如何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在实践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与技能架构,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蜕变;同时,对教师在该模式下的科研指导策略、团队管理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展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攀登科研高峰,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思维。本书以大量真实案例为支撑,生动展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全过程,让读者清晰领略实践育人理念在主题创新区的落地生根与开花结果,凸显实践在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本书可供高校创新实践领域的研究者、高校老师、教育管理者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感兴趣的企业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施大宁,物理学教授,教学名师。1989 年起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讲过大学物理、物理与艺术、文化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量子多体理论等课程。教学效果好,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第1章 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建设工作概览 1
第一节 建设理念 2
第二节 建设举措 4
第三节 建设成效 6
第2章 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介绍 8
第一节 体系飞行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9
第二节 旋翼飞行器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7
第三节 组合动力系统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21
第四节 “知行”航空发动机智能控制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25
第五节 新能源发电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29
第六节 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导航技术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33
第七节 集成电路硬件安全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42
第八节 微波光子技术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47
第九节 智能信息处理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53
第十节 航空宇航制造大数据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59
第十一节 智能装配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65
第十二节 “核+X”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69
第十三节 材料-结构一体化激光增材制造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83
第十四节 机载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89
第十五节 “万物皆数”数学核心素养赋能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95
第十六节 可持续能源系统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02
第十七节 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06
第十八节 融媒体实践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11
第十九节 戏剧影视数字媒体技术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19
第二十节 增强现实(AR)元宇宙未来艺术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27
第二十一节 数智化航空外语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33
第二十二节 耘天坊国际文化传播发展研究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41
第二十三节 先进微小卫星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46
第二十四节 空间智能探测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51
第二十五节 无人机运行管控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55
第二十六节 紫外日盲光电探测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59
第二十七节 未来网络创新应用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63
第二十八节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大学生示范主题创新区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