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安全是社会持续关注的领域。欧美安全理念始于“更好的人”,建立规章制度,严格培训,称为“安全Ⅰ”阶段。针对复杂系统,欧美又提出“更好地做事”,建立“人机协作”理念,命名为“安全Ⅱ”阶段。
通过分析这些安全模型的运行实践,作者提出并阐述了“决定应做的事”的必要性,倡议增加“认知能力”范式,由此构建安全新高度,定义为“安全Ⅲ”:强调现场认知、决策和行动,提升“意料之外”时的运行韧性。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79.7-1983.7 西北工业大学,本科学士
1985.9 -1988.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硕士
2000.9 – 2007.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博士1983.7 -2003.6,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
2003.7-2008.5,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
2008.5 – 2013.03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常委副总师
2013.4 至今 C919常务副总设计师、C929总设计师、公司科技委常委、项目首席专家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程序委员会委员,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引言1
第1卷 安全观的认知进程
第1章 当代安全观遭遇奇点? 5
1.1 捕捉错误作为安全观的起点 5
1.2 减少耦合是安全观的一次现代化进阶 9
1.3 接纳错误是安全理论适应工业化的现实性 12
第2章 波音737MAX事故的认知质疑 15
2.1 因果观在安全认知中的实际效果 15
2.2 安全分析因果观的持续演变 19
2.3 因果论的先哲之争 22
第3章 川航3U8633航班事件的循证法 25
3.1 人机交互的流派演绎 25
3.2 技术的效用 28
3.3 技术视角的缺陷 31
第4章 安全事件分析的哲学批评 34
4.1 哲学审视的必要性 34
4.2 安全Ⅱ 37
4.3 联合认知系统 41
第5章 驾驶舱速度指示设计案例 45
5.1 指示信息研究 45
5.2 自动化技术 48
5.3 应对自动化惊吓问题 51
第6章 “安全Ⅲ”作为新原则 55
6.1 波音767的“吉米滑翔机”事件 56
6.2 标准化操作模式 59
6.3 安全设计新原则 62
第2卷 开发者的认知安全
第7章 动力飞行的工程实践 69
7.1 气动稳定与操纵稳定 70
7.2 自动低头技术起源 72
7.3 韩亚航空214航班事故 76
第8章 工程开发中人的问题 79
8.1 波音737MAX的机动特性增强系统 79
8.2 纵向稳定性的工程实践 82
8.3 工程认知的指南针和驱动力 85
第9章 工程认知的新方式 89
9.1 工程认知的现场学徒方式 89
9.2 工程认知的热性能 92
9.3 数字环境的认知特征 95
第10章 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 99
10.1 波音737 的速度配平系统沿革 99
10.2 工程作为科学的人工特征 102
10.3 US1549航班事件案例分析 105
第11章 构建工程知识 109
11.1 工程知识的认知 109
11.2 工程认知特性 112
11.3 工程知识进化论 115
第12章 工程认知的DNA 119
12.1 空中客车A320的工程DNA 119
12.2 波音737 MAX系统DNA 122
12.3 “安全Ⅲ”的DNA 125
第3卷 运行认知安全
第13章 工程中的个人感知 131
13.1 围绕安全事故的两种立场 131
13.2 驾驶舱自动化的揭示 134
13.3 管理自动化的基本原则 137
第14章 驾驶舱指示系统的寓意 140
14.1 操作程序的仪式感价值 140
14.2 认知仪式设计 143
14.3 QF72航班事件是“安全Ⅲ”理念的真实写照 146
第15章 驾驶行为设计原则 150
15.1 驾驶设计构筑安全认知 150
15.2 驾驶行为成就安全知识 153
15.3 A380 事件案例分析 156
第16章 循证法的应用考虑 160
16.1 行动的有效性 160
16.2 从领导力到胜任力 163
16.3 循证法的应用 166
第17章 维修认知的生态观 170
17.1 印尼波音737MAX的维修历程 170
17.2 印尼狮航波音737MAX维修生态分析 173
17.3 机器失效的表征 176
第18章 数字化环境 180
18.1 驾驶舱中的人类技术 180
18.2 技术背后之人 184
18.3 数字技术的“无人之境” 187
第4卷 组织运行安全
第19章 波音公司的组织问题193
19.1 “坏苹果”的认知偏差 193
19.2 “苹果之坏”与时代之变 196
19.3 人工科学与认知偏见 199
第20章 驾驶舱规则应用案例分析 203
20.1 波音747相撞事件 203
20.2 印尼狮航波音737MAX事件 206
20.3 TEM:从防止错误到接纳风险 210
第21章 组织的认知 214
21.1 组织学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14
21.2 组织学的局限性 217
21.3 数据化认知与临场性 220
第22章 组织认知的临场特征 224
22.1 组织自动化 224
22.2 认知多动症 227
22.3 组织认知的问题 230
第23章 组织的会议与评估 233
23.1 模因与认知 233
23.2 组织智慧 236
23.3 转变认知模式 240
第24章 英雄主义的工程化实践 243
24.1 批判性思维 243
24.2 道德作为工程基石 246
24.3 英雄主义的工程实践 249
后记 253
参考文献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