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中国陆域地貌系统区划 读者对象:从事地貌、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
本书基于中国数字地貌类型、已有地貌区划研究成果及图件、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质图等多源数据,系统分析中国陆域的地质构造及地貌总体特征和中国陆域地貌区划的研究进展,对中国各省(区、市)的地貌区划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论述;提出基于“大区—地区—区—亚区—小区”的全国五级陆域地貌等级分区方案,建立“大地构造控制下的地势阶梯特征→区域构造与宏观形态类型组合→内外营力与基本形态类型组合→营力方式形态类型与流域分区组合→微形态坡面形态及物质组合”的五级陆域地貌分区指标体系,提出五级陆域地貌区划体系的命名规则和编码方式,构建基于多源数据进行多级地貌区划单元精确定位的技术与方法,完成全国1∶25万尺度五级地貌区的划分,包括6个一级大区、36个二级地区、136个三级区、331个四级亚区、1500多个五级小区,并建立全国地貌区划数据库;全书对具有代表性的多级地貌区划单元进行系统阐述,该成果可为全国、区域、省(区、市)等多级地貌区划等相关研究提供系统划分依据与科学数据支撑。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92年9月-1996年7月,就读于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学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
1996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年8月-2006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博士后;
2006年8月-2015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6年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地理学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图研究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度,本人排名第二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第二届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篇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研究进展 第1章 绪论 3 1.1 地貌区划研究的科学意义 3 1.2 地貌区划研究的应用意义 3 第2章 中国陆域地质构造及地貌总体特征 5 2.1 中国陆域大地构造体系与多级分区单元划分 5 2.1.1 中国地质构造体系 5 2.1.2 中国多级地质构造单元 11 2.2 中国陆域地势三级阶梯宏观分布特征 16 2.2.1 地势较高与起伏显著特征 16 2.2.2 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的三级地形阶梯 16 2.2.3 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交叉的山文结构 17 2.3 中国陆域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的宏观分布特征 18 2.3.1 南北走向的中部山地分割了中国东西部地势的展布特征 18 2.3.2 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差异造就了迥异的地貌特征 20 2.3.3 中国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的宏观特征 22 第3章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研究进展 24 3.1 中国地形区划方案研究 24 3.2 中国地貌区划研究 28 3.3 服务于农业区划的中国地貌区划研究 33 3.4 中国地貌区划新方案 37 第4章 服务应用的中国陆域地貌区划研究 40 4.1 服务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的中国地貌区划研究 40 4.2 中国公路地貌区划研究 47 第5章 区域地貌区划研究 50 5.1 东北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50 5.2 黄淮海平原地貌分区 53 5.3 青藏高原地貌区划研究 54 第6章 中国各省(区、市)地貌区划研究进展 57 6.1 东北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57 6.1.1 黑龙江省地貌区划 57 6.1.2 吉林省地貌区划 59 vi 中国陆域地貌系统区划 6.1.3 辽宁省地貌区划 61 6.2 华北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63 6.2.1 北京市地貌区划 63 6.2.2 河北省地貌区划 65 6.2.3 内蒙古自治区地貌区划 65 6.2.4 山东省地貌区划 68 6.2.5 天津市地貌区划 69 6.2.6 山西省地貌区划 70 6.3 华东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72 6.3.1 安徽省地貌区划 72 6.3.2 江苏省地貌区划 75 6.3.3 上海市地貌区划 76 6.3.4 浙江省地貌区划 78 6.4 华中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79 6.4.1 湖北省地貌区划 79 6.4.2 湖南省地貌区划 81 6.4.3 河南省地貌区划 83 6.4.4 江西省地貌区划 85 6.5 华南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87 6.5.1 福建省地貌区划 87 6.5.2 广东省地貌区划 88 6.5.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区划 91 6.5.4 海南省地貌区划 94 6.5.5 台湾省地貌区划 95 6.6 西北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96 6.6.1 青海省地貌区划 96 6.6.2 陕西省地貌区划 98 6.6.3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貌区划 100 6.6.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貌区划 101 6.6.5 甘肃省地貌区划 106 6.7 西南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108 6.7.1 贵州省地貌区划 108 6.7.2 四川省地貌区划 109 6.7.3 西藏自治区地貌区划 111 6.7.4 云南省地貌区划 112 6.7.5 重庆市地貌区划 113 6.8 全国与各省(区、市)地貌区划研究对比分析 115 6.8.1 全国地貌分区研究进展的对比分析 115 6.8.2 各省(区、市)地貌区划对比分析 117 第二篇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研究总论 第7章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等级体系研究 121 7.1 中国陆域多级地貌区划划分的原则 121 7.1.1 地貌区划的普遍性原则 122 7.1.2 地貌形态与成因并举原则 122 7.1.3 地貌区划的综合划分原则 123 7.2 中国陆域多级地貌区划的指标体系 123 7.2.1 五级地貌分区的指标选择 123 7.2.2 各级地貌分区指标的获取方法 124 7.3 中国陆域多级地貌区划等级、命名与编码法则 126 7.3.1 “大区—地区—区—亚区—小区”五级地貌等级体系 126 7.3.2 地名+地貌形态组合+分区等级相结合的三级顺序命名方法 126 7.3.3 中国多级地貌区划的编码方法 126 第8章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划分方法及技术 128 8.1 各级地貌区划的方法与标准 128 8.1.1 地势阶梯特征线与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的一级地貌分区划分 128 8.1.2 区域构造控制的二级地貌分区划分 130 8.1.3 成因类型和基本形态类型控制的三级地貌区划分 130 8.1.4 主营力作用方式+形态类型+流域分区控制的四级地貌分区划分 130 8.1.5 微地貌形态坡面形态类型组合及物质特征控制的五级地貌分区划分 133 8.2 地貌区划标志线的确定与宏观分区单元划分模型 133 8.2.1 地貌区划标志界线的确定 133 8.2.2 地形特征突变线自动提取方法 133 8.2.3 完整地貌单元的提取 135 8.2.4 地貌分布的水平与垂直分带 135 8.2.5 地貌类型与区划单元无缝统一 136 第9章 中国陆域地貌五级区划体系 137 9.1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一级分区名称及编码 137 9.2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二级分区名称及编码 137 9.3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三级分区名称及编码 140 9.3.1 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大区(I) 140 9.3.2 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大区(II) 144 9.3.3 华北-内蒙古东中山高原大区(III) 146 9.3.4 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大区(IV) 148 9.3.5 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大区(V) 150 9.3.6 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盆地谷地大区(VI) 151 9.4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四级分区名称及编码 154 9.4.1 完达山低山丘陵三江平原地区(IA) 154 9.4.2 长白山中低山丘陵台地地区(IB) 156 9.4.3 鲁东低山丘陵平原地区(IC) 156 9.4.4 小兴安岭低山丘陵台地地区(ID) 157 9.4.5 松辽平原地区(IE) 157 9.4.6 燕山-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地区(IF) 158 9.4.7 华北华东平原地区(IG) 158 9.4.8 宁镇平原丘陵岗地地区(IH) 159 9.4.9 浙闽中低山丘陵谷地地区(IIA) 159 9.4.10 淮阳低山丘陵岗地地区(IIB) 160 9.4.11 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平原地区(IIC) 160 9.4.12 华南低山丘陵平原地区(IID) 161 9.4.13 台湾山地平原地区(IIE) 162 9.4.14 大兴安岭中低山地区(IIIA) 162 9.4.15 山西中低山盆地地区(IIIB) 163 9.4.16 内蒙古东北部高平原地区(IIIC) 163 9.4.17 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地区(IIID) 164 9.4.18 黄土高原地区(IIIE) 164 9.4.19 蒙甘新高原丘陵平原地区(IVA) 165 9.4.20 阿尔泰高中山地区(IVB) 166 9.4.21 准噶尔盆地地区(IVC) 166 9.4.22 天山高山盆地地区(IVD) 167 9.4.23 塔里木盆地地区(IVE) 167 9.4.24 秦岭大巴山中低山地区(VA) 168 9.4.25 鄂黔滇渝湘中低山高原谷地地区(VB) 169 9.4.26 四川盆地地区(VC) 169 9.4.27 川西南滇中黔西高原中低山盆地地区(VD) 170 9.4.28 滇西南中高山地区(VE) 170 9.4.29 阿尔金山-祁连山高山极高山谷地地区(VIA) 171 9.4.30 柴达木-黄湟高山盆地地区(VIB) 171 9.4.31 中-东昆仑山高山地区(VIC) 171 9.4.32 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区(VID) 172 9.4.33 江河源丘状山原-江河上游高山谷地地区(VIE) 172 9.4.34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高山极高山地区(VIF) 173 9.4.35 羌塘高原湖盆地区(VIG) 173 9.4.36 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地区(VIH) 174 9.5 中国陆域地貌区划五级分区名称及编码 174 9.5.1 三江冲积平原区(IA1) 174 9.5.2 完达山低山丘陵区(IA2) 175 9.5.3 兴凯湖冲积湖积平原区(IA3) 175 9.5.4 长白山中低山熔岩台地区(IB1) 175 9.5.5 辽东低山丘陵区(IB2) 176 9.5.6 张广才岭中低山丘陵区(IB3) 177 9.5.7 胶东低山丘陵区(IC1) 177 9.5.8 胶莱冲积平原区(IC2) 178 9.5.9 鲁中中低山丘陵区(IC3) 178 9.5.10 小兴安岭东段低山丘陵区(ID1) 179 9.5.11 小兴安岭中西段丘陵熔岩台地区(ID2) 179 9.5.12 小兴安岭-大黑山山前冲洪积台地平原区(IE1) 180 9.5.13 辽河下游冲海积平原区(IE2) 180 9.5.14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区(IE3) 181 9.5.15 辽河上游洪冲积平原区(IE4) 181 9.5.16 大兴安岭东麓丘陵区(IE5) 182 9.5.17 辽河中游冲积平原区(IE6) 182 9.5.18 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区(IF1) 182 9.5.19 燕山低山丘陵区(IF2) 183 9.5.20 渤海海积平原区(IG1) 184 9.5.21 苏北湖积海积平原区(IG2) 184 9.5.22 江浙冲积三角洲平原区(IG3) 184 9.5.23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IG4) 185 9.5.24 太行山山前洪冲积平原区(IG5) 186 9.5.25 伏牛山-大别山山前冲洪积平原区(IG6) 187 9.5.26 淮南-滁州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区(IH1) 187 9.5.27 长江南丘陵平原区(IH2) 188 9.5.28 南京段长江下游平原区(IH3) 188 9.5.29 浙皖中低山丘陵谷地区(IIA1) 189 9.5.30 浙闽沿海低山丘陵平原区(IIA2) 190 9.5.31 浙闽中部中低山丘陵谷地区(IIA3) 191 9.5.32 武夷山中低山丘陵谷地区(IIA4) 191 9.5.33 桐柏山-大别山中低山丘陵区(IIB1) 191 9.5.34 南阳-襄阳盆地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区(IIB2) 192 9.5.35 九江-贵池沿江冲积平原岗地区(IIC1) 192 9.5.36 江汉洞庭冲积湖积平原区(IIC2) 193 9.5.37 鄱阳湖丘陵岗地冲积湖积平原区(IIC3) 194 9.5.38 赣南低山丘陵盆地区(IIC4) 194 9.5.39 幕阜山-罗霄山中低山丘陵盆地区(IIC5) 195 9.5.40 湘中南中低山丘陵盆地区(IIC6) 196 9.5.41 粤东沿海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区(IID1) 196 9.5.42 粤东低山丘陵平行岭谷区(IID2) 197 9.5.43 南岭中低山盆地区(IID3) 198 9.5.44 珠江三角洲平原区(IID4) 198 9.5.45 粤桂低山丘陵盆地区(IID5) 200 9.5.46 桂西喀斯特低山丘陵盆地区(IID6) 201 9.5.47 粤桂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IID7) 202 9.5.48 琼北台地平原区(IID8) 203 9.5.49 琼南中低山丘陵区(IID9) 203 9.5.50 台东中低山丘陵区(IIE1) 204 9.5.51 台西丘陵平原区(IIE2) 204 9.5.52 大兴安岭北段中低山丘陵区(IIIA1) 205 9.5.53 大兴安岭南段中低山丘陵区(IIIA2) 205 9.5.54 冀西北中低山区(IIIA3) 205 9.5.55 大兴安岭西坡低山丘陵区(IIIA4) 206 9.5.56 晋北冀西中低山盆地区(IIIB1) 206 9.5.57 太行山中低山丘陵区(IIIB2) 207 9.5.58 晋中南盆地区(IIIB3) 208 9.5.59 吕梁山中低山丘陵区(IIIB4) 208 9.5.60 呼伦贝尔高原区(IIIC1) 209 9.5.61 锡林郭勒高平原区(IIIC2) 209 9.5.62 乌兰察布高平原区(IIIC3) 210 9.5.63 阴山中低山区(IIID1) 210 9.5.64 河套冲积平原区(IIID2) 211 9.5.65 鄂尔多斯高原区(IIID3) 211 9.5.66 贺兰山亚高山区(IIID4) 211 9.5.67 陕北黄土塬梁峁区(IIIE1) 212 9.5.68 汾渭冲积平原区(IIIE2) 213 9.5.69 六盘山中低山丘陵区(IIIE3) 213 9.5.70 陇西黄土高原区(IIIE4) 214 9.5.71 阿拉善高原沙漠戈壁平原区(IVA1) 214 9.5.72 马鬃山中山丘陵区(IVA2) 215 9.5.73 河西走廊冲积洪积平原区(IVA3) 216 9.5.74 噶顺丘陵戈壁盆地区(IVA4) 216 9.5.75 吐哈冲积洪积平原区(IVA5) 217 9.5.76 阿尔泰高中山区(IVB1) 217 9.5.77 阿尔泰低山丘陵区(IVB2) 217 9.5.78 乌伦古额尔齐斯冲积平原区(IVC1) 218 9.5.79 准噶尔东部丘陵平原区(IVC2) 218 9.5.8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IVC3) 219 9.5.81 准噶尔界山山地盆地区(IVC4) 219 9.5.82 准噶尔南缘洪积冲积平原区(IVC5) 220 9.5.83 东天山高山区(IVD1) 220 9.5.84 北天山高山区(IVD2) 221 9.5.85 中天山高山盆地区(IVD3) 222 9.5.86 焉耆盆地区(IVD4) 222 9.5.87 南天山高山区(IVD5) 223 9.5.88 天山北坡山前低山丘陵谷地区(IVD6) 223 9.5.89 拜城前山丘陵盆地区(IVE1) 223 9.5.90 塔里木北部冲积洪积平原区(IVE2) 224 9.5.91 塔里木东南缘冲积洪积平原沙漠区(IVE3) 224 9.5.92 塔克拉玛干风积沙丘区(IVE4) 225 9.5.93 塔里木南缘冲积洪积平原区(IVE5) 225 9.5.94 柯坪前山丘陵盆地区(IVE6) 225 9.5.95 喀什冲积洪积平原区(IVE7) 226 9.5.96 秦岭中高山区(VA1) 226 9.5.97 豫西汉中中低山丘陵谷地区(VA2) 227 9.5.98 大巴山中低山谷地区(VA3) 227 9.5.99 鄂西高原-大娄山中低山丘陵谷地区(VB1) 228 9.5.100 武陵山中低山谷地区(VB2) 229 9.5.101 雪峰山中低山盆地区(VB3) 229 9.5.102 川南黔北滇东北喀斯特高原中山区(VB4) 230 9.5.103 黔中喀斯特丘原山原盆地区(VB5) 231 9.5.104 黔西南滇东南桂西喀斯特高原中山区(VB6) 231 9.5.105 盆东平行岭谷区(VC1) 232 9.5.106 盆北低山区(VC2) 232 9.5.107 盆中丘陵区(VC3) 233 9.5.108 盆西平原区(VC4) 233 9.5.109 盆南低山丘陵区(VC5) 233 9.5.110 乌蒙山大凉山中高山区(VD1) 234 9.5.111 滇中喀斯特高原中山盆地区(VD2) 234 9.5.112 盐源楚雄高原中山盆地区(VD3) 235 9.5.113 无量山-哀牢山中高山区(VE1) 235 9.5.114 滇西中山盆地区(VE2) 236 9.5.115 滇西南中山谷地区(VE3) 236 9.5.116 北祁连山高山谷地区(VIA1) 237 9.5.117 南祁连山高山谷地盆地区(VIA2) 237 9.5.118 阿尔金山高山极高山区(VIA3) 238 9.5.119 黄湟河谷盆地区(VIB1) 238 9.5.120 黄南高山盆地区(VIB2) 239 9.5.121 柴达木盆地区(VIB3) 239 9.5.122 东昆仑山高山区(VIC1) 240 9.5.123 中昆仑山东段高山山原区(VIC2) 240 9.5.124 中昆仑山西段高山湖盆区(VIC3) 241 9.5.125 大雪岷山极高山高山区(VID1) 241 9.5.126 横断山北段高山峡谷区(VID2) 242 9.5.127 横断山南段高山峡谷区(VID3) 242 9.5.128 江河源丘状山原区(VIE1) 243 9.5.129 江河上游高山谷地区(VIE2) 244 9.5.130 西昆仑高山极高山区(VIF1) 244 9.5.131 喀喇昆仑高山极高山宽谷盆地区(VIF2) 244 9.5.132 可可西里丘状高原湖盆区(VIG1) 245 9.5.133 羌塘高原高山极高山湖盆区(VIG2) 245 9.5.134 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高山极高山区(VIH1) 246 9.5.135 喜马拉雅山北-雅鲁藏布高山河谷盆地区(VIH2) 246 9.5.136 喜马拉雅山极高山高山区(VIH3) 247 第三篇 中国陆域地貌系统区划分论 第10章 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大区(I) 251 10.1 大区地貌宏观概论 251 10.2 完达山低山丘陵三江平原地区(IA) 255 10.2.1 三江冲积平原区(IA1) 256 10.2.2 完达山低山丘陵区(IA2) 259 10.2.3 兴凯湖冲积湖积平原区(IA3) 261 10.3 长白山中低山丘陵台地地区(IB) 263 10.3.1 长白山中低山熔岩台地区(IB1) 265 10.3.2 辽东低山丘陵区(IB2) 270 10.3.3 张广才岭中低山丘陵区(IB3) 275 10.4 鲁东低山丘陵平原地区(IC) 279 10.4.1 胶东低山丘陵区(IC1) 280 10.4.2 胶莱冲积平原区(IC2) 286 10.4.3 鲁中中低山丘陵区(IC3) 290 10.5 小兴安岭低山丘陵台地地区(ID) 300 10.5.1 小兴安岭东段低山丘陵区(ID1) 301 10.5.2 小兴安岭中西段丘陵熔岩台地区(ID2) 304 10.6 松辽平原地区(IE) 306 10.6.1 地区地貌基本特征 307 10.6.2 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307 10.6.3 松辽平原地貌发育特征 309 10.6.4 小兴安岭-大黑山山前冲洪积台地平原区(IE1) 310 10.6.5 辽河下游冲海积平原区(IE2) 316 10.6.6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区(IE3) 318 10.6.7 辽河上游洪冲积平原区(IE4) 324 10.6.8 大兴安岭东麓丘陵区(IE5) 326 10.6.9 辽河中游冲积平原区(IE6) 328 10.7 燕山-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地区(IF) 331 10.7.1 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区(IF1) 331 10.7.2 燕山低山丘陵区(IF2) 336 10.8 华北华东平原地区(IG) 340 10.8.1 该地区地貌基本特征 340 10.8.2 渤海海积平原区(IG1) 346 10.8.3 苏北湖积海积平原区(IG2) 349 10.8.4 江浙冲积三角洲平原区(IG3) 354 10.8.5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IG4) 359 10.8.6 太行山山前洪冲积平原区(IG5) 378 10.8.7 伏牛山-大别山山前冲洪积平原区(IG6) 380 10.9 宁镇平原丘陵岗地地区(IH) 384 10.9.1 淮南-滁州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区(IH1) 387 10.9.2 长江南丘陵平原区(IH2) 390 10.9.3 南京段长江下游平原区(IH3) 393 第11章 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大区(II) 395 11.1 大区地貌宏观概论 395 11.2 浙闽中低山丘陵谷地地区(IIA) 397 11.2.1 浙皖中低山丘陵谷地区(IIA1) 399 11.2.2 浙闽沿海低山丘陵平原区(IIA2) 409 11.2.3 浙闽中部中低山丘陵谷地区(IIA3) 412 11.2.4 武夷山中低山丘陵谷地区(IIA4) 416 11.3 淮阳低山丘陵岗地地区(IIB) 420 11.3.1 桐柏山-大别山中低山丘陵区(IIB1) 421 11.3.2 南阳-襄阳盆地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区(IIB2) 425 11.4 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平原地区(IIC) 431 11.4.1 地区地貌基本特征 431 11.4.2 九江-贵池沿江冲积平原岗地区(IIC1) 434 11.4.3 江汉洞庭冲积湖积平原区(IIC2) 437 11.4.4 鄱阳湖丘陵岗地冲积湖积平原区(IIC3) 444 11.4.5 赣南低山丘陵盆地区(IIC4) 449 11.4.6 幕阜山-罗霄山中低山丘陵盆地区(IIC5) 452 11.4.7 湘中南中低山丘陵盆地区(IIC6) 460 11.5 华南低山丘陵平原地区(IID) 466 11.5.1 粤东沿海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区(IID1) 467 11.5.2 粤东低山丘陵平行岭谷区(IID2) 470 11.5.3 南岭中低山盆地区(IID3) 479 11.5.4 珠江三角洲平原区(IID4) 488 11.5.5 粤桂低山丘陵盆地区(IID5) 493 11.5.6 桂西喀斯特低山丘陵盆地区(IID6) 502 11.5.7 粤桂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IID7) 517 11.5.8 琼北台地平原区(IID8) 522 11.5.9 琼南中低山丘陵区(IID9) 525 11.6 台湾山地平原地区(IIE) 528 11.6.1 台东中低山丘陵区(IIE1) 529 11.6.2 台西丘陵平原区(IIE2) 533 第12章 华北-内蒙古东中山高原大区(III) 535 12.1 大区地貌宏观概论 535 12.2 大兴安岭中低山地区(IIIA) 538 12.2.1 大兴安岭北段中低山丘陵区(IIIA1) 540 12.2.2 大兴安岭南段中低山丘陵区(IIIA2) 544 12.2.3 冀西北中低山区(IIIA3) 548 12.2.4 大兴安岭西坡低山丘陵区(IIIA4) 551 12.3 山西中低山盆地地区(IIIB) 553 12.3.1 晋北冀西中低山盆地区(IIIB1) 555 12.3.2 太行山中低山丘陵区(IIIB2) 563 12.3.3 晋中南盆地区(IIIB3) 572 12.3.4 吕梁山中低山丘陵区(IIIB4) 574 12.4 内蒙古东北部高平原地区(IIIC) 577 12.4.1 呼伦贝尔高原区(IIIC1) 579 12.4.2 锡林郭勒高平原区(IIIC2) 583 12.4.3 乌兰察布高平原区(IIIC3) 589 12.5 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地区(IIID) 596 12.5.1 阴山中低山区(IIID1) 597 12.5.2 河套冲积平原区(IIID2) 602 12.5.3 鄂尔多斯高原区(IIID3) 606 12.5.4 贺兰山亚高山区(IIID4) 613 12.6 黄土高原地区(IIIE) 617 12.6.1 陕北黄土塬梁峁区(IIIE1) 619 12.6.2 汾渭冲积平原区(IIIE2) 633 12.6.3 六盘山中低山丘陵区(IIIE3) 640 12.6.4 陇西黄土高原区(IIIE4) 646 第13章 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大区(IV) 651 13.1 大区地貌宏观概论 651 13.2 蒙甘新高原丘陵平原地区(IVA) 654 13.2.1 阿拉善高原沙漠戈壁平原区(IVA1) 657 13.2.2 马鬃山中山丘陵区(IVA2) 668 13.2.3 河西走廊冲积洪积平原区(IVA3) 670 13.2.4 噶顺丘陵戈壁盆地区(IVA4) 674 13.2.5 吐哈冲积洪积平原区(IVA5) 678 13.3 阿尔泰高中山地区(IVB) 681 13.3.1 阿尔泰高中山区(IVB1) 683 13.3.2 阿尔泰低山丘陵区(IVB2) 686 13.4 准噶尔盆地地区(IVC) 687 13.4.1 乌伦古额尔齐斯冲积平原区(IVC1) 689 13.4.2 准噶尔东部丘陵平原区(IVC2) 693 13.4.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IVC3) 697 13.4.4 准噶尔界山山地盆地区(IVC4) 703 13.4.5 准噶尔南缘洪积冲积平原区(IVC5) 708 13.5 天山高山盆地地区(IVD) 712 13.5.1 东天山高山区(IVD1) 714 13.5.2 北天山高山区(IVD2) 718 13.5.3 中天山高山盆地区(IVD3) 723 13.5.4 焉耆盆地区(IVD4) 727 13.5.5 南天山高山区(IVD5) 730 13.5.6 天山北坡山前低山丘陵谷地区(IVD6) 733 13.6 塔里木盆地地区(IVE) 736 13.6.1 拜城前山丘陵盆地区(IVE1) 738 13.6.2 塔里木北部冲积洪积平原区(IVE2) 740 13.6.3 塔里木东南缘冲积洪积平原沙漠区(IVE3) 745 13.6.4 塔克拉玛干风积沙丘区(IVE4) 749 13.6.5 塔里木南缘冲积洪积平原区(IVE5) 751 13.6.6 柯坪前山丘陵盆地区(IVE6) 755 13.6.7 喀什冲积洪积平原区(IVE7) 757 第14章 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大区(V) 762 14.1 大区地貌宏观概论 762 14.2 秦岭大巴山中低山地区(VA) 765 14.2.1 秦岭中高山区(VA1) 769 14.2.2 豫西汉中中低山丘陵谷地区(VA2) 776 14.2.3 大巴山中低山谷地区(VA3) 786 14.3 鄂黔滇渝湘中低山高原谷地地区(VB) 796 14.3.1 鄂西高原-大娄山中低山丘陵谷地区(VB1) 799 14.3.2 武陵山中低山谷地区(VB2) 807 14.3.3 雪峰山中低山盆地区(VB3) 815 14.3.4 川南黔北滇东北喀斯特高原中山区(VB4) 826 14.3.5 黔中喀斯特丘原山原盆地区(VB5) 830 14.3.6 黔西南滇东南桂西喀斯特高原中山区(VB6) 841 14.4 四川盆地地区(VC) 853 14.4.1 盆东平行岭谷区(VC1) 856 14.4.2 盆北低山区(VC2) 860 14.4.3 盆中丘陵区(VC3) 861 14.4.4 盆西平原区(VC4) 864 14.4.5 盆南低山丘陵区(VC5) 865 14.5 川西南滇中黔西高原中低山盆地地区(VD) 867 14.5.1 乌蒙山大凉山中高山区(VD1) 868 14.5.2 滇中喀斯特高原中山盆地区(VD2) 878 14.5.3 盐源楚雄高原中山盆地区(VD3) 883 14.6 滇西南中高山地区(VE) 890 14.6.1 无量山-哀牢山中高山区(VE1) 893 14.6.2 滇西中山盆地区(VE2) 898 14.6.3 滇西南中山谷地区(VE3) 902 第15章 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盆地谷地大区(VI) 905 15.1 大区地貌宏观概论 905 15.1.1 地势特征与地貌类型 905 15.1.2 高原地貌的热点难点问题 908 15.1.3 青藏高原区域分异与地貌分区 909 15.2 阿尔金山-祁连山高山极高山谷地地区(VIA) 911 15.2.1 北祁连山高山谷地区(VIA1) 912 15.2.2 南祁连山高山谷地盆地区(VIA2) 918 15.2.3 阿尔金山高山极高山区(VIA3) 922 15.3 柴达木-黄湟高山盆地地区(VIB) 925 15.3.1 黄湟河谷盆地区(VIB1) 928 15.3.2 黄南高山盆地区(VIB2) 933 15.3.3 柴达木盆地区(VIB3) 937 15.4 中-东昆仑山高山地区(VIC) 942 15.4.1 东昆仑山高山区(VIC1) 943 15.4.2 中昆仑山东段高山山原区(VIC2) 946 15.4.3 中昆仑山西段高山湖盆区(VIC3) 950 15.5 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区(VID) 954 15.5.1 大雪岷山极高山高山区(VID1) 958 15.5.2 横断山北段高山峡谷区(VID2) 962 15.5.3 横断山南段高山峡谷区(VID3) 970 15.6 江河源丘状山原-江河上游高山谷地地区(VIE) 976 15.6.1 江河源丘状山原区(VIE1) 976 15.6.2 江河上游高山谷地区(VIE2) 983 15.7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高山极高山地区(VIF) 989 15.7.1 西昆仑高山极高山区(VIF1) 991 15.7.2 喀喇昆仑高山极高山宽谷盆地区(VIF2) 995 15.8 羌塘高原湖盆地区(VIG) 999 15.8.1 可可西里丘状高原湖盆区(VIG1) 1001 15.8.2 羌塘高原高山极高山湖盆区(VIG2) 1006 15.9 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地区(VIH) 1012 15.9.1 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总体地貌单元特征 1013 15.9.2 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高山极高山区(VIH1) 1016 15.9.3 喜马拉雅山北-雅鲁藏布高山河谷盆地区(VIH2) 1021 15.9.4 喜马拉雅山极高山高山区(VIH3) 1028 参考文献 1034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