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现象学作为认知现象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思维的发生机制与本质属性。本书聚焦思维在现象学传统与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共通基础,并具体涵盖个体经验所涉及的知觉、语言、逻辑、具身性及情境性等核心维度;通过融合分析方法与欧陆哲学视角,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思维的心理过程,以及对思维对象的经验感知与处理机制。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和深化认知现象学领域的学术论争,更为分析哲学路径与欧陆哲学路径就思维的表象论展开深度对话奠定了基础。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全国科学技术哲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人员;山西省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职教授、科学思想研究室主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编审;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
目录
丛书序
导论 1
第一节 认知现象学之争 2
第二节 意向性问题 5
第三节 内省 11
第四节 各章节概要 14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认知现象学的特征 23
第一节 背景:认知现象学的存在及其特征 23
第二节 认知现象学的多样性 25
第三节 波尔查诺论判断 26
第四节 间奏:拉姆齐语句的灵活性 28
第五节 作判断的现象学 29
注释 37
参考文献 38
第二章 空意向与现象学特征—包容主义的辩护 40
第一节 直观意向与空意向 40
第二节 如何发现现象学特征由什么构成 42
第三节 基于现象对比的论证 44
第四节 直观内容的不足之处 47
第五节 空意向与知觉 49
注释 53
参考文献 54
第三章 关于“这个”个体的现象思考 57
第一节 现象特性的问题 57
第二节 现象学与现象特征 59
第三节 知觉经验中颠覆“孪生”的案例 61
第四节 关于“这个”双胞胎的颠覆性想法的案例 64
第五节 颠覆的“孪生子”与孪生世界 65
第六节 现象地思考“孪生”个体的形式 67
注释 68
参考文献 69
第四章 态度的认知现象学与可能性视域 71
第一节 态度的认知现象学 72
第二节 可能性视域 78
注释 82
参考文献 84
第五章 有意识推理中的自然意义感 87
第一节 有意识推理 87
第二节 有意识推理中的自然意义感 90
第三节 自然意义与理由、支持和蕴涵 95
注释 100
参考文献 101
第六章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意向经验的“作为结构” 103
第一节 实际情境中的“作为结构” 105
第二节 胡塞尔在《经验与判断》中对前谓词经验的分析 108
注释 112
参考文献 116
第七章 德雷福斯与麦克道尔的思维实践 118
第一节 与德雷福斯的两次交锋 118
第二节 德雷福斯-麦克道尔争论 120
第三节 第三种观点:具身性的、生成性的理性 122
注释 125
参考文献 126
第八章 概念化思维的边界 130
第一节 表征性思维和概念化思维错在哪里? 131
第二节 概念化思维的辩护 135
第三节 超越概念化思维 140
注释 143
参考文献 144
第九章 非语言思维与交流:其语义学及应用 145
第一节 认知、思维和意义 146
第二节 思维与交流中非语言系统的现象学获取 148
第三节 感受—非语言表征系统的一部分 150
第四节 非语言表征系统的相似语义学 152
第五节 非语言思维和交流观点的应用 154
注释 156
参考文献 158
第十章 思维是什么? 159
第一节 事实经验的现象学 159
第二节 “科学不思考” 166
注释 175
参考文献 177
第十一章 道德感知是高阶知觉还是低阶直观? 180
第一节 现象对比论证和道德感知 181
第二节 作为高阶知觉的道德感知 182
第三节 作为低阶直观的道德感知 186
注释 189
参考文献 190
索引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