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系统的属性,文化多样性反映社会系统的特征,但两者都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且二者在地理位置上往往表现出重合的特征。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生物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本书系统研究了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传统村落分布、民族生计特征、民族植物利用等开展了定量研究,提出了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89年9月-1993年7月,南京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学士;
1993年9月-1996年7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硕士;
1996年9月-1999年7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博士。1999年7月—2001年10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年2月—2000年7月,美国Purdue大学林学与自然资源系,访问学者;2001年11月—2003年1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2月—2007年11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7年11月—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序	i
前言	iii
目录	v
1 西南地区区域概况	1
1.1 自然特征	1
1.1.1 区域位置与地形	1
1.1.2 气候与水文	2
1.1.3 自然资源与风险	4
1.2 社会经济概况	5
1.2.1 发展基础	6
1.2.2 民族经济	7
1.2.3 贫困特征	9
1.3 少数民族概述	10
1.3.1 民族分布	11
1.3.2 民族文化	12
2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2.1 文化多样性	16
2.1.1 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16
2.1.2 文化多样性的测度	17
2.1.3 西南民族文化的相关研究	18
2.2 生物文化多样性	19
2.2.1 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基础	19
2.2.2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20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2.3 民族地理学	22
2.3.1 人地关系演进	22
2.3.2 传统知识与多样性保护	23
2.3.3 文化景观	25
3 西南地区民族地理生态位	27
3.1 研究方法	27
3.1.1 重心轨迹模型	27
3.1.2 分组分析	28
3.2 民族人口分布格局	29
3.2.1 总人口分布格局与变化	29
3.2.2 各民族人口数与分布比例	33
3.2.3 主要民族分布的时空格局	36
3.2.4 各民族人口重心分布与变化	39
3.3 民族分布区的地理特征	42
3.3.1 海拔	42
3.3.2 坡度	43
3.3.3 水体覆盖率	44
3.3.4 水体形态比	46
3.3.5 空间聚类分析	46
3.4 民族间的相互联系	48
3.4.1 民族人口的相关性分析	48
3.4.2 民族与社会学相关证据	50
4 西南地区文化多样性分布格局与变化	52
4.1 研究方法	52
4.1.1 Shannon-Wiener指数	53
4.1.2 Theil指数	53
4.1.3 Morisita-Horn指数	54
4.2 不同尺度文化多样性分布格局与变化	54
4.2.1 县域尺度	54
4.2.2 市域尺度	59
4.2.3 省域尺度	64
4.2.4 不同尺度文化多样性对比	68
4.3 文化多样性差异度与民族构成相似度	69
4.3.1 文化多样性的差异度	69
4.3.2 民族构成的相似度	71
5 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格局与影响因素	74
5.1 研究方法	74
5.1.1 生物文化多样性指数	74
5.1.2 优化的热点分析	75
5.1.3 耦合协调模型	75
5.1.4 探索性回归	76
5.2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77
5.2.1 地理分布格局对比	77
5.2.2 空间耦合协调分析	80
5.3 生物文化多样性	83
5.3.1 空间分布格局	83
5.3.2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比较	85
5.4 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85
5.4.1 人口要素	86
5.4.2 生态要素	89
6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土地利用格局	95
6.1 研究方法	95
6.1.1 空间属性数据构建	95
6.1.2 空间属性指标提取	96
6.1.3 空间格局要素分析	98
6.2 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	100
6.2.1 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100
6.2.2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105
6.3 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119
6.3.1 景观格局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	119
6.3.2 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	123
7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计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	126
7.1 少数民族生计及其变迁	126
7.1.1 少数民族传统生计	126
7.1.2 少数民族生计变迁	127
7.1.3 生计变迁的影响	128
7.1.4 生计变迁管理对策	129
7.2 少数民族农户生计安全	130
7.2.1 可持续生计	130
7.2.2 农户生计安全	131
7.3 民族地区生态效率评价	131
7.3.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32
7.3.2 评价结果分析	133
8 重庆少数民族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调查研究	138
8.1 调查研究方法	138
8.1.1 调查区域	138
8.1.2 研究方法	139
8.2 农户生计特征与影响因素	142
8.2.1 生计资本	142
8.2.2 生计策略	149
8.2.3 生计后果	152
8.2.4 生计影响	157
8.3 讨论	160
8.3.1 民族生计的同质化与现代化	160
8.3.2 政策对民族生计的影响	161
8.3.3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	161
8.3.4 现代民族生计与文化资本化	161
9 贵州少数民族植物利用的定量研究	163
9.1 调查研究方法	163
9.1.1 调查方法	163
9.1.2 分析方法	164
9.2 植物利用知识	165
9.2.1 非栽培植物利用情况	165
9.2.2 JPU频数与植物利用	167
9.2.3 植物利用的影响因素	169
9.3 多用途植物	170
9.3.1 多用途植物基本情况	170
9.3.2 用途之间的关系分析	172
9.3.3 多用途植物的影响因素	173
9.4 讨论	174
9.4.1 植物利用与民族文化	174
9.4.2 传统生态知识保护	175
10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与对策	193
10.1 水资源可达性评估	193
10.1.1 水资源可达性空间分布格局	193
10.1.2 水资源可达性与需水要素空间耦合协调度	196
10.2 乡村发展现状评估	199
10.2.1 乡村空间分布特征	200
10.2.2 乡村发展均衡度	202
10.3 基础设施现状评估	204
10.3.1 交通优势度	205
10.3.2 教育医疗服务	206
10.4 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208
10.4.1 本土知识传承	208
10.4.2 民族经济振兴	209
10.4.3 村镇体系优化	210
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