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第二版)》在体例设计上分为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两大部分。审计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审计的含义、对象、职能、种类,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及其评审,风险评估与应对及审计抽样;审计实务部分按照业务循环进行介绍,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投资与筹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完成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审计学(第二版)》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方法、程序、实务为主线,兼顾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基础知识,体现了审计学体系的完整性。《审计学(第二版)》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从事审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李兆华、孔凡玲主编的《审计学(第2版)》在体例设计上主要分为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大部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努力使其体现如下特点:①紧扣我国最新出台并实施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修订及最新动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和科学性。②充分考虑大学本科、职教会计学专业、审计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和教学特点,努力在知识结构、难易程度、语言表达等方面做出特别的安排和设计,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③既注意全面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努力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内容相衔接,体现教材的完整性和广泛适用性。本书在内容上追求“全、新、实”。
第一章总 论学习目标
1.了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并掌握审计的含义与特征。
3.理解并掌握审计的对象与职能。
4.了解审计的种类。
5.了解政府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
6.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设置、业务范围。
7.了解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
重要概念:
审计; 政府审计; 内部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经济监督; 经济评价; 经济鉴证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审计的产生,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 最初都是起源于官厅, 称为官厅审计, 即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
(一) 中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政府审计的萌芽阶段我国官厅审计的产生可追溯到西周初期。据《周礼》记载, 西周的官制中, 国家财计机构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地官司徒系统, 掌管财政收入; 二是天官冢宰系统, 掌管财政支出。另设独立于财计部门之外的“宰夫” 一职, 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 。《周礼》云: “宰夫岁终, 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 则令正月要。旬终, 则令正日成。而考其治,治以不时举者, 以告而诛之。” 即年终、月终、旬终的财计报告先由宰夫命令督促各部门官吏整理上报, 宰夫就地稽核, 发现违法乱纪者, 可越级向天官冢宰或周王报告, 加以处罚。可见, 宰夫是独立于财计部门之外的官职, 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
2.政府审计的确立阶段秦汉时期都曾采用“上计制度” 审查、监督财务收支有无错弊, 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审计机构与监察机构相结合、经济法制与审计监督制度相统一的审计模式。秦朝, 中央设“三公” 、“九卿” 辅佐政务, 御史大夫为“三公” 之一, 掌管弹劾、纠察之权, 专司监察全国的民政、财政以及财务审计事项, 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汉承秦制, 西汉初中央仍设“三公” 、“九卿” ,仍由御史大夫领掌监督审计大权。
二是“上计” 制度日趋完善。“上计” , 就是皇帝亲自听取和审核各级地方官吏的财政会计报告, 以决定赏罚的制度。
三是审计地位提高, 职权扩大。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不仅行使政治、军事监察之权,还行使经济监督之权, 控制和监督财政收支活动, 但秦汉时期的审计制度仍属于初步发展时期。
3.政府审计的兴盛阶段隋唐宋时期是我国审计的兴盛时期。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