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织绣图案艺术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黎族传统织绣图案艺术》(作者鞠斐、陈阳)通过大量材料对黎族传统织绣图案进行了文化形态和审美取向的研究,揭示了黎族织绣艺术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艺术中的价值和地位,对于我们珍视这份遗产,并传承发扬之,具有重要意义。                                    
		
	
                                                                                                                                                  鞠斐,女,1986年生于南京。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设计艺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可视化技术高级工程师。2008年至今兼职江苏省省级机关管理干部学院成教及自考艺术设计系教师、副主任。2009年至今受聘三江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教师。2009年6月在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美术大观》发表论文《论羌族民艺地域性设计的人文价值》。2011年3月在全国“双效期刊”、河南省社科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期刊《美与时代》发表《历史的深描一一黎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个性及其审美价值简论》及设计作品《远古之魂》系列四幅“肠魂”、“熊魂”、“祖魂”、“创世英魂”。2011年参与商务印书馆《中国当代设计全集》项目的编写工作,担任平面设计类编图案卷的副主编。2013年6月参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的编写工作,担任景颇族卷副主编。2013年8月参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国可视化教材编写工作,担任《可视化建筑图像处理技术》主编。                                    
                                                                                                                                                                                                        前言第一章  黎族传统织绣图案艺术产生的多重背景  第一节  语言、体质外貌与文化特征:谁是黎族?  第二节  黎族居住地的自然地理及其历史环境  第三节  多重地域文化背景下黎族妇女的创作个性第二章  黎族传统图案艺术的织造工艺  第一节  从树皮布到黎锦——黎族织绣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原始编织技艺中复杂多变的加工体系    一、纺轮和纺车    二、植物染色与色织工艺    三、木制踞织机    四、传统刺绣    五、黎族传统织物编排组织的创新  第三节  纺、织、染、绣共同造就的卉服与龙被    一、黎族传统服饰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纺、织、染、绣在黎族传统服饰上的运用    三、黎族传统纺织品的种类与沿革    四、纺、染、织、绣共同造就的龙被艺术第三章  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装饰语言  第一节  对自然和生活的借鉴:黎锦传统图案的装饰源泉    一、宇宙自然类纹样    二、人物类纹样    三、动物类纹样    四、植物类纹样    五、爬行类、鱼、昆虫类纹样    六、生活用具类纹样  第二节  多样与统一:黎族传统织绣纹案的构成形式    一、黎族传统织绣纹案造型的多样性    二、对称与均衡:块状图案的纹案骨式    三、淡化透视和形态比例:黎族传统纹案的形式美感  第三节  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设色思想    一、黎族传统图案的色彩语言    二、借助黎族织绣图案表达的色彩心理  第四节  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装饰语言在服饰和织物图案上的表现第四章  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装饰特征  第一节  几何印纹陶文化——黎族传统织绣图案产生的文化根源  第二节  鸟与稻作文化——黎族传统织绣图案产生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多重特征    一、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生产性特征    二、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记事性特征    三、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封建性特征  第五章  多重性背后的审美取向  第一节  图腾崇拜:原始思维下的审美取向    一、雷公与龙图腾:自然神灵的崇拜与超自然神灵的臆想    二、动物图腾:黎人血亲意识的载体  第二节  男女纹样中的生殖象征——黎族的崇生意识与民族繁衍  第三节  黎族神话:原始思维的心理积淀  第四节  祖先崇拜:系族归属下的审美取向    一、族徽纹——系族识别符号的残留    二、祖先图:保持与祖先心理上的沟通与认同    三、舞蹈图——集体情感的表达  第五节  异域文化带来的审美取向    一、美孚黎头巾上的汉字纹样    二、杞方言的戏子纹样    三、外来宗教文化的传入:宗教信仰的混杂对黎族织绣图案产生的影响    四、以龙被为代表的帐幅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第六节  黎族传统织绣图案的审美取向交点结语参考文献跋                                    
                                                                                                                                                                                                          在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雷公的形象又在龙形与人形的复合中经历了从侧面龙形到正面龙形再到半人半龙的飞跃。正面的龙形同样出现在腰侧花图案中,如表现祭祀供奉场景的龙神像图(图5—11、图5—12)所示,图案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各有一个正面造型的龙纹样,中间的略高,显得比较修长,两边的略矮,显得粗壮。正面的龙首为菱形的蟹眼、细长的马面、短小的牛耳,头顶披鬃毛,两侧的角向上生长,在头顶逐渐弯折合拢;龙腹与两条前足相连,向内弯折,以折线为肌理,两侧以三角形排列成鳞片;双足和腹部披鬃,整体形象庄严稳重,周围以琵曼纹和钱串纹做填充,“琵曼”是黎族的勇士,是各种自然神灵的化身,黎族人认为琵曼有四只手,英勇善战,能够保佑村寨人畜平安。 
  雷公的形象从正面龙形演变成半人半龙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原的封建王朝设置在海南沿海地区的政府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进行的一系列祭祀龙王的行为,比如在海南岛建成大大小小数十座龙王庙,庙里供奉着中国古代神话中南海龙王敖钦拟人化的龙首人身神像,再加上封建君主制度对黎族民间的影响,使得雷公和龙的形象越发高高在上,无形中刺激了黎族人对雷公形象进一步的拟人化,自然而然出现了与龙王的形象异曲同工的人首蛇身或龙首人身的雷公形象。 
  清代以前润方言的黎族男子在椎髻时有插戴人形骨簪的习俗,人形骨簪(如图5—13)上雕刻的雷公形象如《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雷神一样“龙身人头”,骨簪的上端通常为单人或双人的雷公侧脸头像,下半部分则分段雕刻成鳞片状花纹,如同蛇尾,后来随着清代男子发型的改变,人形骨簪成为女子发饰。 
  白沙润方言妇女绣在上衣腰侧花上的雷公鬼造型则根据龙王庙中供奉的南海龙王形象,绣成以龙首人身为基础轮廓的对称纹样,由红、橙、白、黑四色构成,或许是出现时间早晚的原因,有两种不同造型,主要差别在于头和身体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