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教育系列:宋诗导读》打破“文”与“史”长期分家的格局,建立起以“文”为主而兼融“史”等多种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知识结构。此著既名为《宋诗导读》,当然应是以作品阅读为主的。因此,诸如帮助学生理解典故、疏通语义的恰当注释,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主旨与情感、意境与艺术的正确导读,便构成了全书的主体。福清凭着他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该著这些最基本的部分都是做得较准确、妥当而又得体的。然而,我认为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为学生进行作品导读时,十分注意将文学史的有关知识融合进去。这主要体现在:在注释的题注(常常是全诗的第一个注释)中,注意将该诗创作的特殊背景或动机较具体地加以交代;在导读中,注意将作品所涉及的相关文学史料,尤其是历代诗论对该作品的著名评点介绍给读者;而在作家介绍中,更注意根据作家的重要性,分别对其主要生平事迹及创作特色作或详或简的叙述。这样,每篇作品阅读的各个环节便都与文学史这个大视野紧密结合,使学生对单篇作品的阅读理解由点而上升至面;对每个作家多篇作品的前后连贯之阅读理解,便构成对此一作家作全面立体理解与认识之完整系列;而对全书多个作家的连贯阅读理解,则必然构成对整个北宋诗歌从文与史结合上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作整体的把握。全书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方面,可谓用心良苦而又不拘一格。例如,在重要作家的作品阅读完成之后,书中常安排一个“阅读延伸”,或介绍该作家的其他著名作品,或对该作家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及特色作提纲挈领式的综合性介绍,或开列对此一作家相关的研究文献书刊目录,使学生对该作家的认识和了解也延伸至一个更深更高的程度;又例如,配上极具作家神情个性的画像,都无不与诗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及作者的人格精神相照应,便于增强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得到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欣赏与陶冶,从而达到纯文学分析所难以企及的更完美的教学效果。
序
宋诗导读缘起
杨徽之
宿廖融山斋
寒食寄郑起侍郎
王禹偁
村行
畲田调五首
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
寒食(寒食江都郡)
寇准
春日登楼怀归
江南春
林逋
山园小梅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陈尧佐
吴江
杭州喜江南梅度支至二首
韩木
送潮阳李孜主簿
送王生及第归潮阳
赴潮阳膵二首
潮阳作二首
忆潮阳
寄潮州于公九流
杨亿
汉武
书怀寄刘五
泪二首(其一)
司马池
行色
范仲淹
野色
晏殊
寓意
示张寺丞王校勘
石延年
代意寄师鲁
南朝
下第偶成(集句诗二首)
曾公亮
宿甘露僧舍
梅尧臣
陶者
鲁山山行
悼亡三首
书哀
……
后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宝元三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任间遏止了西夏军的侵扰。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向仁宗上条陈十事,主张改革当时弊政,因遭保守派反对未能实现。新政失败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谥文正。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文武兼备。他为将号令严明,爱护士兵。守边多年中,西夏不敢来犯,并尊他“胸中有数万甲兵”。为人正直,有气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其文章诗词都有名篇传世。其散文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岳阳楼记》是他散文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其论文观点见于《奏上时务书》、《上时相议制举书》等。范仲淹重视文章与社会风尚的关系,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反对“文章柔靡”、“词多纤秽”的恶劣文风。他要求文章“复古道”,改革时文之弊,提倡写作“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其虽然仅有五首词作传世,却扩大了词的题材,把边塞风光、羁旅情怀写入词中,形成了独特的“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风格,实为豪放词派之先声。
范仲淹今存诗歌有三百余首,他以儒家“诗教”为主旨,其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所以明人蔡增誉在新刻《范文正公全集》作序时说他“词篇或类元、白”。他的诗歌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其政治理想、人生态度、生活爱好、文学观念、审美情趣等。范仲淹辗转各地为官,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时有诗作,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品格和从容的胸襟。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充满浩然之气,其诗文创作也贯注了这种气势,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其待人极其真诚平易,诗歌创作也体现出淳真的特色。有《范文正公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