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了庆祝中大成立90周年,也为了庆祝其自身建设90周年,由区鉷教授主编了本书。本书分《叙述编》《自述编》和《采访编》。《叙述编》收录历届外语专业弟子对于外语系历史上出现的人、事件的回忆,自述编是历届外语人对自己与中大外语学院渊源的记录,《采访编》则是外语学院派出的小“采访队”对历届师兄师姐的采访记录。本书既有文献史料,也有个人记忆,还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90年来外语学科的建设历程。
编者的话
2014年是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同时是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建立90周年。为此,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决定出版两本书以资纪念。其中一本属于正史性质,主要依据档案文件来编撰;这一本则是记录亲历亲闻的文集,有点口述实录的意思,故题名《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
本书绝大部分文章由校友撰写,小部分是采访所得,还有一小部分收录自以往出版的文字。
根据叙事角度,本书大致分为“叙述编”、“自述编”和“采访编”。严格来说,“自述”也是叙述的一种,只不过用第一人称,讲自己的事。本书将“自述”独立成编,与“叙述”并列,不过是为了大致区分自己的故事和他人的故事而已。当然,就中
不可能有明确的分野。其实,我中有他/她,他/她中亦有我,所以只能“大致区分”。
“叙述编”和“自述编”按作者在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入学年度顺序排列,“采访编”则按被采访对象与中山大学外语学科产生交集的年代先后来排序。
所收文稿不做作者介绍,无论他们获得荣誉大小,拥有财富多寡,在本书出现的作者只有一个共同身份——中山大学外语人。
来稿长短不一,文风各异。编者尽量保留原稿风貌。表面看来全书风格不够划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则是努力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地思华年,忆百态。
至于文章偶尔涉及的内容互相略有出入之处,编者不作订正,以尊重作者各白的记忆。当然,也有文责自负的意思。
文中出现如“中大”、“外院”之类不太规范但又十分亲切的简称,亦不置换为正式名称;偶尔出现方言词语如“单车”之类也保留。让此书略略带上“微信群”的弱弱的亲呢。
坦率地说,如果以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衡量,本书确实欠缺文采,但唯以一“真”字博得存在——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实的故事!
最后——
感谢各位赐稿的和接受采访的中大外语人,没有你们,编这本书就是无米之炊;
感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为此书所做的组织策划T作;
感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友会为此书所做的联络协调T作;
感谢彭冬敏、陈琼芝老师为此书所做的全面深入、细致具体的文字和技术处理—r作;
感谢同是中大外语人的本书责任编辑熊锡源为此书所做的、既争分夺秒又认真严谨的书稿编辑T作!
区 鉷
2014年中秋之夜于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