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之一,由全国23所大学或医药院校的核医学专家编写而成。全书分为23章,第1章至第6章介绍了核医学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分子核医学概论;第7章至第16章介绍各系统的核医学显像诊断、功能测定及应用;第17章至第23章,介绍各系统疾病核素治疗的原理、方法、进展、临床评价和核医学辐射防护知识;其中包括180多幅典型病例的精美图片和40余幅彩色插图。本书是在充分反映近年核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先进成果基础上,结合医学本科生核医学教学的特点,为适应新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的需要而编写的本科生必修课教材,也可作为核医学专业人员及临床医师的参考书。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第1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
第二节 放射性核衰变
原子核只有当中子和质子的数目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稳定结合,不会自发地发生变化而
稳定地存在。对于原子量较小的核素,Z/N=1时原子核是稳定的。当质子数较多时(一般为Z
>20),质子数多了,斥力增大,必须有更多的中子使核力增强,才足以克服斥力,保持核稳定。如果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少或过多,原子核便不稳定。当Z>83,核力不能与质子之间的斥力保持平衡,全是不稳定的核素。
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同时变成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而原子核能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变化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stable NU—
clide)。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同时转变成别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
变(radiation decay),简称核衰变(decay)。在核衰变过程中,电荷、质量、能量和核子数等物理量守恒。用人工的方法改变质子和中子的比例,可以使稳定性原子核变成不稳定的放射性核素,称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目前已发现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核素有300多种,其中280多种是稳定核素,60多种是放射性核素。自1934年以来,通过人工方法又制造了1600多种放射性核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