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唐诗三百首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
一部流传最广的唐诗选集,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权威译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东瑶译注。专家审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陶文鹏审读。精美插图最能融合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插图作品,图文并茂,营造最佳阅读体验。权威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个中央级的出版社,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出版社之一,独家出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指定和推荐了具体的课外读物书目。从推荐书目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把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阅读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一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70%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 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指定和推荐了具体的课外读物书目。从推荐书目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把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阅读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一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70%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而中外名著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因为中外名著是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与文明传承,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验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基于以上考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凭借自身教育研究资源,组织了一批学者和专家,包括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文教育研究者、特级教师等,根据“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并吸收了一些权威学者最新的青少年阅读研究成果和阅读书目的推荐意见,精心编撰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本套丛书经过周到的考量和严格的筛选,最终选定了包含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名著、历史读物、科普科幻作品等各种类别的必读书目。 本套丛书是专门为广大中小学生倾力打造的经典读物,版本完善,内容准确,体例设置科学实用。丛书中的外国文学名著均为全译本,我们选用了著名翻译家的译本,并编排了大量的由国外绘画大师绘制的精美原版插图,其中大部分插图都是首次在国内图书中呈现。针对中国古典名著、国学类图书,我们邀请了包括蔡义江、张景、马东瑶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和专家,由他们负责编写和把关,以确保此类图书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丛书通过“导读”“旁批”“要点评析”“考点精选”等栏目,对名著的精髓部分、重点、难点、考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指导,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文学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借鉴写作技巧,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还针对其中思想内涵较深的作品,组织原书的著译者和相关学者、专家编写了权威、专业的点评,通过对作品重点篇章、重要段落、内容要点、精彩语句的批注和评析,实现了对作品全面、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使读者能够轻松领悟名著精髓,充分理解名著内涵,真正读懂名著、读活名著。 我们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其阅读品位。希望广大中小学生把本套丛书当成良师益友,与名著同行,在阅读中成长。 李观政 2014年6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蘅塘退士(1711—1778),清朝学人,原名孙洙,字临西,一字答西,号爵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江苏无锡,《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 译注者简介 马东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著有《苏门六君子研究》《文化视域中的北宋熙丰诗坛》等,参编教材《中国文学史》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的文人庭园与文学写作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中国诗歌通史》《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等,在《文学遗产》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导 读1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 遇2 感 遇3 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4 月下独酌6 春 思7 杜甫 望 岳8 赠卫八处士10 佳 人12 梦李白14 梦李白16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7 送 别19 青 溪20 导 读1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23 卷二 七言古诗 卷三 七言乐府 送友人188 留别王维224 温庭筠送人东游263 阁夜299 春雨334 李端听筝366 韩翃寒食395 贾生427 感 遇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开元时期有声誉的宰相。他的五言古诗最为人称道,往往以凝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感慨,风格雅正冲淡,委婉深秀。 【注释】 感遇:原诗共十二首,作于受李林甫排挤而被贬荆州时期。感遇,因所遭遇而感慨。葳蕤(wēiruí):花叶繁盛的样子。林栖者:指山林隐士。 【诗意】 兰叶在春天繁密茂盛,桂花在秋天明净皎洁。那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把春秋点缀成了最美好的季节。林中隐士闻到那随风飘来的芳香,不禁也深深陶醉。春兰秋桂吐露芬芳,只是本性使然,又哪是为了取悦于人、求人攀折呢? 【赏析】 张九龄是学识出众、直言敢谏的贤相,李林甫则是不学无术、口蜜腹剑的权奸,二人自然水火不容。张九龄遭李林甫谗毁,罢相外贬。他在贬地写下《感遇》十二首,讽喻时政,表明心志。这首诗中,诗人学习屈原《离骚》借香草美人抒情言志的比兴寄托传统,以春兰秋桂象征君子孤芳自赏、不求“美人折”的“本心”,表明自己不慕权贵、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感 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岂伊:难道那儿。岁寒心:比喻坚贞的节操。#荐:奉献。$运命:命运。唯:只能。%徒言:徒然。树:种植。 【诗意】 江南的丹橘树,经历了严冬仍然绿意葱茏。难道仅仅是那里地气偏暖吗?是因为橘树自有傲霜斗雪的本性啊。这美味的果实本可以献给上宾嘉客,怎奈山重水远,阻隔重重。万物都只能听凭命运安排,天道循环,其中的道理无可追寻。人们都偏爱种植花艳果美的桃李,这橘树,难道就没有浓浓的绿荫? 【赏析】 屈原的《橘颂》,借歌颂橘的“独立不迁”抒发自己的志向节操。张九龄所处贬地荆州,正是屈原热爱的荆楚故国。效仿前贤,咏橘以明志,自是情理中事。诗人以丹橘甘美可以荐嘉宾,一树美荫冬夏长存,却因重山深水所阻,不像桃李那样受到世人所重,来比喻贤者的怀才不遇。面对困境,诗人有无奈,有悲愤,更有执着的坚持。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五岁时随父迁回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李白是豪迈纵逸的天才诗人,以乐府歌行与绝句最为杰出,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注释】 "斛(hú)斯山人:复姓斛斯的山中隐士。#却顾:回头看。翠微:青翠的山岭。田家:指山人家。荆扉:柴门。憩:休息。挥:举杯畅饮。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天快亮了。忘机:忘记世间的机心巧诈。 【诗意】 傍晚从青葱的终南山下来,多情的明月一路伴我同行。回望来时路,只见苍茫暮色,笼罩着青翠的山岭。我与山人携手来到他的家,童子急忙把柴门打开。沿着绿竹走入幽径,青萝一路轻拂衣袂。多么快乐啊,找到这样的休憩之所,何况还有美酒可畅饮。伴着松风放声高歌,直到月明星稀,天色将晓。我们一起沉醉一起欢笑,哪里还记得世间的那些诈巧机心。 【赏析】 此诗描写自然与友情,并使二者浑然一体。青翠的山色,多情的明月,绿竹幽径,青萝松风,营造了清幽明净的环境氛围,衬托出主人的清雅和主客之间真诚热烈的友情。松风明月下,饮酒竟夕,那份与大自然契合的真趣,与好友共乐的真情,让我们似乎也随着诗中人陶然而忘却尘俗间事。诗歌情调明快,意境优美,风格清旷飘逸。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三人:指我、月、影。#解:懂得。徒:空、徒然。$将:和。及:趁着。%无情:忘情。相期:相约。邈:高远。云汉:银河,这里指天上的仙境。 【诗意】 独坐在花丛间,自斟自饮,无人相伴。我举起酒杯,邀月、对影,便成了三人。可明月并不懂饮酒,影子也只空随我的身。且以月、影为伴,及时行乐,以免辜负这阳春美景。我纵情歌唱,明月似徘徊不定;我起身狂舞,影子也随之飘忽零乱。趁着清醒一起欢乐吧,酒醉之后又不知何处将你们追寻。多么希望能忘情游乐,相约重逢在那美好的银河仙境。 【赏析】 《月下独酌》组诗四首,这是第一首。诗歌围绕一个“独”字,抒写了诗人在人世间难觅知音的深刻的孤独感。独酌于月下,虽有月影花香,虽说行乐及春,但感觉不到欢愉,更没有万丈豪气,有的只是源涌而出的孤清。诗人天才旷达,常怀遗世独立的想法,但知音难期,也只能邀来明月与身影同酌共舞。此诗的特色在于,把无知无情的月、影写得有情有义;表现孤独,却偏偏写得热闹异常。而那虚幻的热闹过后,是更深的寂寞和孤独。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 "燕:地名,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秦:地名,今陕西。#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的自称。$罗帏:丝织的帷帐,此指女子的闺房。 【诗意】 燕地的春草,想来才吐出碧绿的嫩芽;秦地的桑树,已绿叶茂密压低青枝。当你见春草如丝而怀归之日,正是我面对绿树满眼而相思肠断之时。春风啊,我与你素不相识,你又为何悄悄吹入我的罗帷呢? 【赏析】 这是一首闺情诗,描写秦地少妇因春天到来而勾起对远戍燕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全篇紧扣一个“春”字,双关自然之春与男女之爱。以“燕草”“秦桑”开篇,既是起兴,又以物候的不同写出空间的遥远,进而以空间的遥远反衬相爱之人的心中灵犀相通。少妇嗔骂春风擅入罗帷的孟浪,于“无理而妙”中更表现出思妇执着如痴的情愫与坚贞的志节。虽是闺情思春的旧题材,诗人写来却言短情长,婉曲动人。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其诗感时陈事,感情博大深沉,风格沉郁顿挫,世称“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 【注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造化:指大自然。钟:汇聚。$决眦(zì):眼睛睁得几乎裂开。眦:眼眶。%凌:登临。 【诗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青青的山色覆盖齐鲁,绵延不绝。化生万物的大自然,将天地的灵秀之气在此荟萃,高耸入云的山峰,使山南山北的景色判若晨昏。山中云气吞吐,涤荡胸襟;凝神远眺,目送那归巢的飞鸟。总有一天,我会登上泰山之巅,将天下山峦尽收眼底! 【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在洛阳应试落第后,漫游于赵、齐(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诗是作者初经泰山时所作,也是其现存诗作中最早的一首。全诗围绕“望”字作文章,前四句是远望和俯望,五、六句是近望或登山所望,最后两句是想象中登上山顶之望。咏读诗中的奇词壮语,仿佛看到了“齐鲁青未了”的绵延无垠,以及“阴阳割昏晓”的雄伟奇崛,在诗人虚实相生的笔下,泰山的神秀磅礴如现眼前。而诗人登临泰山之顶、俯瞰天下群山的决心,正是他在遭受科考挫败后对自己的期许与勉励,体现着青年杜甫壮志凌云的气概和抱负。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