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论丛(2014卷)》汇集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哲学部分对国内先哲和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思想进行了评析;文学部分从《诗经》到唐宋文化,从台湾眷村文化现象到大陆现代乡土小说以及影视、微博,多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历史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部族的发祥地以及其他一些历史地理及古代村镇进行了考证,此外还有对中国古代一些文化及遗产作了专题研究。
《周易》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尊严、价值及终极关怀的追求,是民族与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建构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如何与世界进行交流与对话,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而言,也许需要的不仅是坚守与执着,更是胸襟与担当。五千年的中华古老文明,涵养了大批人文大家与经典之作,传承与创新了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建构了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中国学派、话语体系,其应当成为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干。中原文化的内在品格与外在风貌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厚土上的人文知识分子,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文化自觉。
无论是文学的感性体验与心灵意会、历史的鉴戒垂训与实践理性,还是哲学的本体追问与终极关怀,文史哲共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成为拓展人类认知视野、提升个体生命境界、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史哲传统基础理论学科关系到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与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决定从2014年起编纂出版《文史哲论丛》(2014卷),每年一本,以期增强文史哲研究的力量并不断提升文史哲研究的水平。为了把《文史哲论丛(2014卷)》做成精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文史哲论丛编委会”,就策划、选题、组稿、编辑和出版等工作认真部署,并指导实施。在地方社会科学院进行科研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深刻认识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需要均衡、协调、全面、有机发展。《文史哲论丛(2014卷)》的编纂出版,旨在加强传统文史哲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并以此为平台进行重点学科的资源配置,以期逐渐形成不同专业、方向、学科整合下的国内文化学术研究新高地。
《文史哲论丛(2014卷)》所载论文均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史哲学科研究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作者队伍以老带新的发展趋势。《文史哲论丛》(2014卷)的作者队伍中,既有已经退休的院内专家学者,也有目前文史哲研究所的所长们;既有资深的研究员,也有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从一个侧面也展示出文史哲研究群体以老带新的阶梯状发展态势。二是研究成果呈现出多重视角与多种方法的研究范式。《文史哲论丛》(2014卷)囊括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哲不同学科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既有宏观的理论命题研究,也有微观的文艺个案研究;既有在文献整理基础上的专题研究,也有基于对现实问题观照的实证性研究;既有描述性与阐释性的研究,也有预测性与对策性的研究,呈现出文史哲基础理论研究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与潜质。三是刊发论文选题呈现出传统经典研究与前沿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态势。《文史哲论丛(2014卷)》收集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在古文、古史、古哲等古典学术方面的优秀成果,其中有些是专家学者的国家课题、省级课题等阶段性成果;同时也选取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人员针对新的文化现象、文献资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是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精华部分。《文史哲论丛》(2014卷)显示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史哲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中的思考与探索,以及他们为学术创新做出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不断坚持“思想领先、应用为主、学术本位、专家治研、项目带动、统筹发展”的办院理念,为建设河南省应用对策研究中心、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基地,服务于河南省委、省政府宏观决策的高水平智库,做出了积极努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文史哲研究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学科传承,曾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胡思庸、王天奖、崔大华、栾星、孙广举、何向阳等在学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文史哲论丛(2014卷)》在编纂过程中,力争做到跨越不同研究学科、统合不同研究主题、采取不同研究方法,达到文史哲学科的会通观照。由于时间紧迫及研究者、编纂者的视野和能力所限,不足乃至失当之处亦在所难免,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教。我们衷心地希望能够以《文史哲论丛》(2014卷)的编纂出版为开端,埋下打造开放、多元、包容的学术平台的种子,滋养出学术成果精品,为推动文史哲基础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我们更加衷心地希望,能够通过对文史哲等人文基础理论研究,以视界融合的姿态打破原有学科的藩篱,开启时代的新知;以通达生命的澄明之境,实现文史哲等人文思想的书写与重构,并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积极探索、砥砺前行。
《文史哲论丛(2014卷)》编辑委员会
2014年8月
谷建全,男,1962年7月生,河南唐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科技经济、区域经济。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十大杰出人物”、郑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0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研究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理论文章1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
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早期政治思想特点论析【高秀昌】
“前衡猜想”:6×64的原生性——易学最简关系式与希望哲学【安继民】
从功利主义到专制主义——墨子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代 云】
墨子“尚贤”思想主旨浅析【袁永飞】
从“宗教性”视角谈宗教文化【王思远】
关于王戎其人评价的几个问题【卫绍生】
《诗经》文章学成就新考【郑志强】
唐代古文运动的文化阐释【郭树伟】
杜甫与长安京城文化【葛景春】
宋代菊谱的编纂与传播【杨 波】
台湾眷村文学的离散经验与文化特质【李孟舜】
论新世纪乡土小说中风俗仪式书写的传承与嬗变【姬亚楠】
传播学视阈下电影的微博文化探析【刘兰兰】
从两河流域到溱洧之滨——黄帝部族的发祥地研究【马世之】
光州穆陵关考【陈习刚】
汉代孝治文化探微【李晓燕】
范仲淹第二次贬谪生涯述论【任崇岳】
韩琦与尹洙交游考述【屠 青】
明代河南的城镇分布及其城镇化发展【徐春燕】
河洛文化及其研究中的不足与差距【杨海中】
关于宋学若干问题的探析【杨世利】
浅谈都市民俗志的几个基本问题【杨旭东】
中国古代经典石桥与世界桥梁遗产对比研究【张冬宁】
二 《诗经》在中国文章体裁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对文章“体裁”这一概念的界定,古今中外亦有极大差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一概念界定为:“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纵观我国文章体裁演变史,有一个从原初的“技法通用”“文体互蕴”到“文体剖判”,逐渐细分的发展脉络。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原初的文章“始祖鸟”,繁衍出五彩缤纷的众多新鸟类。以《诗》《书》《礼》《易》《春秋》及“三传”为界,我们会发现出于这些著作范围之外的文体很少;而从这些经典向后看,细分文体则呈蓬勃衍生之势。到汉代的刘熙,已在其著作《释名》中将文章分为“书契”和“典艺”两大类,包含细分文体约40种,但主要偏重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实用文体。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从文章形式学的视角已把文体从实用的视角分为10种;萧统编纂《文选》,列出的文体达36种之多,刘勰继承了这种方法,推而广之,在《文心雕龙》中涉及的细分的标准化文体达70种。与他们同时代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已明确指出了这些细分文体与《诗经》的源流关系,堪称是一篇中国古代文章学杰作。最早提出《诗经》对上古中国文章学有巨大贡献者,当属刘勰,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明确提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很明显,在刘勰的意识里,《诗经》即是中国古代“文章之鸣凤”。但《诗经》中的诸多文章学成就,刘勰仍未能彻底阐明。明初吴讷著《文章辨体》堪称中国古代文章学又一个里程碑,然于《诗经》发现发明甚少。民国以来,“疑古”风行,诡言眩目,浮论迭出。《诗经》成为任人打扮的“村姑”,许多经典诗作硬被派为“民歌”,但《诗经》中的文章学资源却仍未被严肃认真地系统发掘。
就《诗经》而言,若以古代西方人或秦汉及以前中国文论诸多“大体裁”区分法,它就仅仅是“诗歌”而已。但本文认为,作为元典,《诗经》时代存留至今的文章,尚处于“文体互蕴”的发轫与孕长期。一方面作为“元文体”,《诗经》中所有的作品只是“诗”这一大的分行、韵语语言排列形式;另一方面从“亚文体”的细分化发展脉络看,如果说《易经》是以后预测学与哲学的书写母体,三《礼》是典章制度的书写母体,《书经》是以后政治家政令、演讲和政论的书写范式,那么在《诗经》中实际存在的“亚文体”形态,已为后来的多种新的文学书写样式,特别是赋体、比体、兴体、讽体、雅体、颂体诗歌、韵文及其他相关亚体裁文章,提供了书写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