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历史沧桑但仍气韵生动的名人墨迹,任谁都宝爱;至于那些平淡无奇的毕业文凭或教师聘书,除了当事人及其子孙,一般人不会特别在意。可当收藏家将他搜集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国119所高等院校和专科学校的237件修业证书摊在你面前,并且一五一十地讲述这些证书的前世今生,你会有一种震撼感。这些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几乎涵盖了晚清至民国年间所有重要的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以及教会大学。精美的图版,配上编者的简要说明,隐约呈现了百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坎坷历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美英两国的基督教长老会、公理会、美以美会、圣公会、伦敦布道会和伦敦医学会共同创办了“协和医学堂”,并向清政府立案。民国元年(1912)改称f办和医学校。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经过数年的考察后,成立“中华医学基金会”,决定接办该校,筹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并于1916年2月24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注册。1917年始办预科,1919年本科正式开学。192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认可协和医科大学。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该校实行8年学制,其中包括3年医预科。
1929年,根据罔民政府教育部有关规定,该校以“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名称立案。1937年全院设生理、解剖、生物、药物、病理、免疫、细菌、内科、外科、妇女和公共卫生11系,有教员128人,职员15人,学生156名。协和医学院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毕业生一般仅占入学人数的三分之一。截至1941年止,该院本科毕业生累计也只有318名,高级护士168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日处于战争状态,协和医学院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直至1947年春恢复办学。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协和医学院照旧办学。1951年1月,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