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认识论》以人类社会交流媒介之发生和演变的历史为基本线索,从语言、文字到当今的电子媒介,对其历史文化特征和上下演替逻辑,逐一进行了认识论的分析和诠释,从认识论的视角揭示媒介发生、演变的社会文化机制,彰显媒介发展史以其各具体媒介形态之技术方式的思想底蕴和能指、所指的认知和表达逻辑,深化对媒介现象的哲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更将认识论的研究推深至人的思维——言语——理解层次,在思想意识的无声内部操作和有形外部言说、主体个人独立思考和社会共体言说、交流、理解的双重结合上,创造性地进行认识论的媒介研究。笔者力求将媒介哲学的研究拓出一个新的视野,首先是媒介的认识论研究,具体展示了媒介哲学的基本范式;同时又是认识论的媒介分析,具体陈述了认识活动的媒介依托、规制和机理,展开认知研究的媒介论。
综上所述,文本的逻辑,作为文本生成过程的逻各斯和作用于认识与阐释外界事物的中介秩序,它制约着文本的解读和接受。而逻辑的文本,则多方面地体现了认识主体、文本作者的认知水平、理解结构、话语习惯、写作风格等方面的主观秩序,它构成了活的认知逻辑。文本的逻辑作为普同的思想、文化规则,制约着文本的写作。而逻辑的文本,作为文本作者思想认识活动内隐的逻辑个性,则更多地制约着文本的思想品格及其内容的表达。印刷文本作为文化逻辑的一种载体,应当是文本逻辑与逻辑文本交互作用的产物,它以字词、语段、章句之结构及其演绎的方式,经过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操作,而使印刷文本的逻辑图式展现出来。也正因如此,印刷文本的逻辑构造是严密的、高度有序的。非如此,则不能使那种舍弃了有形的复杂语境、情境,舍弃了身态手势、面部表情以及语调变换等辅助性表达手段的印刷文本,具有强大的陈述和阐释力量,并得到读者的合理解读。文本是通过逻辑的方式,把作者写作的当下情境、心境、语境转换为抽象的字符体系,让文本成为某种超越时空局限,也一定程度地超越作者、读者之间情境、语境、心境差异的话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