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历代安徽人民在神奇的江淮大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历史辉煌,其中,不少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明。《安徽大农业史述要》所及起自原始社会,止于清末,跨越五千年历史长河,较为全面地向人们展示了安徽农业发展的历史画卷,包括农业种植、畜牧、水产、食品加工、森林变迁与林业发展、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科技以及古代农学著作等,彰显了安徽人民辉煌创造的奋斗历史,从而为奋战在农业一线的管理干部、科技工作者、相关院校师生和所有关心“三农”事业的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史料,学习先贤,古为今用,为推进安徽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安徽农业历史悠久。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烧焦稻谷、炭化麦粒,盛酒陶鬲、酒杯,石制及铁制农具以及牛、马、羊等角、骨的化石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华夏的先民们已在江淮这片土地上从事农牧业生产了。
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两淮地区开始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楚国令尹孙叔敖在寿县修建的芍陂(今安丰塘)能灌溉农田万顷,楚地人民世代受其益,直到今天,这一亘古工程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秦汉时期,安徽农业已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庐州一带传人牛耕技术,一改过去火耕水耨的落后局面,而且还发展了经济作物,种茶、栽桑、养蚕。三国时期,东吴在长江南北进行大规模屯田,魏将邓艾在淮河流域也大兴屯田,促进了农业发展。南北朝时期,江南水稻亩产达1.1石[1],比秦时提高了一倍。
隋末唐初,安徽农民反对苛政,起义频繁,迫使唐初统治者对农民施行让步政策,实行“均田制”,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当时在江南垦田兴圩,引进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