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包括金融集聚、地理区位和制度创新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本书通过对我国地级以上中心城市金融业集聚水平的因子分析和GIS分析,揭示了我国金融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从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产业集群-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一逻辑出发,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在对郑东新区金融产业网络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前提下,构建了区位机会窗口、机构衍生、区域分支、政策支持与协调机制"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对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阐释,提出了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的路径选择。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提升、新业态及新兴产业成长提供重要支撑,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影响日益深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背后,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系列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5%,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业表现抢眼,呈现逆势扩张的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5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绝对额57500亿元,同比增长15.9%,是增速最快的行业。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金融中心建设空前高涨的时期。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之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将深远影响中心城市和其所辐射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将带来财富博弈、资源要素及资金的重新配置。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郑州等地分别提出了规划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长江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中部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西北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处于快速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发展中大国。一方面,金融业多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发展的历史较短;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金融业还处在形成与发展阶段,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而规划的金融产业集聚区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形成的,有非常强的“企业家型政府”的特色。因此,中国金融业的集聚发展,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的特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遗憾的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目光主要投向了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业空间集聚的机理、与发达地区金融业集聚的差异及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基于这一背景,本书在演化与制度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区位机会窗口-企业/机构衍生-区域产业分枝.制度厚度“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以郑东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内陆区域中心城市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化机理。理论上丰富演化与关系经济地理学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实践上为促进内陆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内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本书的研究和写作提纲拟定、全书统稿与修改,均由茹乐峰和苗长虹完成。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导论。本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是核心概念与文献评述。本章对金融产业、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中心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金融产业集聚机理、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金融中心形成机理、金融中心功能定位、金融中心识别和评价、金融中心构建的基本模式等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和评析。
第三章是从金融集聚、金融集群到金融中心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本章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梳理了从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产业集群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演进关系;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郑东新区金融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构建了区位机会窗口一企业/机构衍生一区域产业分枝.制度厚度“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是我国金融中心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本章选取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86个地级及以上中心城市为样本,综合评价不同中心城市金融业的集聚水平与发育程度,划分其等级与类别,并运用觚GIS分析技术展现我国金融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动趋势。
第五章是郑东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特征。本章在对郑东新区金融业发展历程、金融业内部结构、金融业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企业调查问卷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郑东新区金融产业的网络特征进行分析。
第六章是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机理。本章在分析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的基础条件基础上,采用区位机会窗口.企业/机构衍生.区域产业分枝.制度厚度“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对郑东新区金融产业集聚机理进行研究。
第七章是郑东新区与其他欠发达地区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对比分析。本章从金融机构集聚、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产业集群发育水平、金融中心构建模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郑州与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的差异,明晰了郑东新区在中西部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位置。
第八章是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路径。本章提出了郑东新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在总结国内外金融中心形成、发展规律基础上,结合郑东新区金融中心构建的现状、问题、差距与挑战,提出了郑东新区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目录
丛书序i
前言iii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问题提出2
第三节 研究意义3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4
第五节 研究方法4
一、文献分析法4
二、实地调查和访谈5
三、案例对比法5
四、ArcGIS分析与数理统计6
五、社会网络分析法6
第六节 数据与资料搜集6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文献评述8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8
一、金融产业8
二、金融产业集聚9
三、金融产业集群13
四、金融中心15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进展16
一、金融产业集聚机理16
二、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20
三、金融中心形成机理21
四、金融中心功能定位24
五、金融中心识别和评价26
六、金融中心构建的基本模式27
第三节 研究评述31
第三章 从金融集聚、金融集群到金融中心:理论分析框架构建33
第一节 演进与逻辑关系33
一、金融产业集聚是金融产业集群的前提33
二、金融产业集群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34
三、区域金融中心:金融集聚、集群的功能提升与辐射增强35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41
一、区位机会窗口42
二、企业/机构衍生44
三、制度厚度45
四、区域产业分枝46
第四章 我国金融中心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48
第一节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48
第二节 金融集聚水平因子分析50
第三节 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等级与规模分布52
一、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空间分布52
二、全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等级分类53
三、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规模分布55
四、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各因子的空间分布56
五、主要城市金融集聚及省域集中度分析56
第四节 全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空间格局及变化60
第五节 我国金融业集聚格局及变化特征62
第五章 郑东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特征64
第一节 郑东新区金融业发展历程64
一、郑州金融业的历史基础64
二、改革开放后郑州现代金融业的奠基64
第二节 郑东新区金融业内部结构65
一、银行业67
二、保险业68
三、证券业68
第三节 郑东新区金融业空间布局69
第四节 郑东新区金融产业的网络特征70
一、网络密度70
二、程度中心性71
三、网络的联系性质72
四、网络的空间特征73
五、金融机构的联系方式特征73
第六章 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机理75
第一节 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的基础条件75
一、区域经济支撑75
二、交通区位优势81
三、对外开放优势83
四、人力资源优势83
第二节 郑东新区金融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85
一、金融业形成阶段:区位机会窗口打开与强化85
二、金融业发展阶段:企业/机构衍生与数量增加89
三、金融业提升阶段:区域产业分枝与金融新业态、高端要素汇集92
四、制度厚度贯穿金融业发展全过程93
第三节 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浮现95
一、功能提升与辐射带动能力增强95
二、金融产业-空间协同演化97
第七章 郑东新区与其他欠发达地区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对比分析100
第一节 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中心集聚水平分析与对比城市选择100
一、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中心集聚水平评价100
二、对比城市选择106
第二节 郑东新区与其他类似城市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对比分析106
一、金融机构的集聚对比106
二、金融产业集聚水平的对比108
三、金融产业集群发育的情况对比109
四、构建模式的对比分析110
五、综合对比分析112
第八章 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路径113
第一节 国内外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借鉴113
一、国内外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总结113
二、国内外金融中心发展的启示115
第二节 郑东新区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分析116
一、构建模式的定位分析116
二、功能地位的定位分析117
三、辐射范围的定位分析117
四、外联活动的定位分析117
第三节 郑东新区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与主要问题117
一、制约因素117
二、主要问题119
第四节 郑东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120
一、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121
二、支持各类金融业态有序发展123
三、促进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125
四、加强对外金融合作与交流127
五、加大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129
参考文献131
附录145
彩图
《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研究:以郑东新区为例》:
然而,金融中心形成与构建的两种模式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这两种模式都存在区位优势,伦敦、纽约和新加坡都是如此。其次,二者都对金融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都是金融发展规律的表现。自上而下模式也同样都对金融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归根到底,金融中心的政府驱动模式不能够完全独立于金融发展水平。历史地看,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发达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可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金融中心的自上而下模式归根到底要以金融发展为基础,而外生作用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加速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最后,在金融中心形成的不同阶段两种形成模式可以同时起作用。由于反集聚因素的存在,金融中心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以及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的成本过高,这时单凭内在因素难以促进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导致金融机构迁移出去,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关政策等措施,减少以至消除反集聚因素,实现金融机构集聚的深化,推进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伦敦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就成功地减少以至消除了反集聚因素,促使伦敦金融中心复兴。新加坡在通过政府驱动模式成功地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后,外在因素的影响也逐步降低,而内在因素开始起主要作用。
因此,学者们通过归纳总结,提出了混合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市场需求导向和政府推动两种“合力”作用下金融中心快速形成和构建的模式。由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环境的改变,对金融服务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力要求很强。但金融中心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为了弥补经济发展对金融引致缺乏时间效率的缺陷,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干预措施,强有力地推动本地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壮大,最终加速了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以说,金融中心的混合形成模式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当今市场需求与政府引导的理想模式。该模式既弥补了自下而上模式缺乏时间效率的缺陷,又克服了自上而下模式构建金融中心过程中的盲目性,更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中心快速形成与构建。(四)三种模式的比较以自下而上模式形成与发展的金融中心,是按照金融市场发展规律成长期,自然发展的结果。该模式的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和主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并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密不可分,是被动产生的。其形成路径为:经济发展一带动金融需求一反作用经济发展一推动金融发展一推动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形成模式一般产生于欧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形成与发展模式缺乏时间效率。以自上而下模式形成与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国家或地区有意识构建的结果。其根本动力来自政府的推动力量。其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为:政府主导推进一营建金融市场一刺激经济发展一推动金融产业发展一金融中心构建。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二次大战后的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最典型的如新加坡。新加坡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离岸业务,对新元使用严格管制,为金融业发展推出优惠税收政策,金融业实施严格高标准的监管”把新加坡建设成了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着眼于金融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推进模式的产生与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模式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和繁荣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混合模式形成的金融中心是在“经济拉动力”与“政府推动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两者的“合力”。其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为:经济拉动+政府推动一推动金融发展一刺激经济发展一推动金融发展一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