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学术学科视界,哲学人类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晚近以来,国际人类学呈现出哲学人类学复兴态势,让·科潘、埃斯科巴、里贝罗等提出根除人类学领域的殖民化和帝国主义化倾向,并明确提出建构“世界人类学”,人类世的观念已从古生物学概念转义为生存论的概念,而布迪厄、拉图尔、萨林斯、卡隆、阿克什等则致力从哲学人类学拓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写了两部轰动当时思想界的著作,一部是《新学伪经考》,另一部就是《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此书赋予“孔子改制”以新的意义,赋予六经和儒学一个新的主题——在各文明竞
《新学伪经考》十四篇,篇目即所“考”主题,编次大致按照历史顺序。篇目下先加释题按语,随后节引材料,附加分节按语,作为每篇主题的论证,参以对重要引语的解析。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综括全书的五大要点:“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危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
《中国思想史二十一讲》撰成于1920年代末,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叙述了我国各历史时期思想的形成、特征及其作用和影响。本书以思潮和问题为章节,吸收各家之说,见解别致独到,贯穿着对民族命运的思索,隐含文化治疗方案。 《中国文化史十五讲》采用鸟瞰式体例梳理中国文化脉络,由什么是中国文化谈起,叙述了从先秦到新文化运动各历史时
本书提出了固定-灵活-自由框架,旨在帮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重新定义成就,实现个人与职业的非线性成长。书中结合了作者的丰富经历和全球顶尖管理思想家的智慧,通过30堂成就课程,从自我修炼和职场进阶两个维度,教导我们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找到方向,拥抱混乱,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内容涵盖自我认知、目标设定、人际关系、职
通过对人类依恋和大脑发育的最新研究,作者展示了五种类型的难相处的母亲愤怒型母亲、控制型母亲、自恋型母亲、嫉妒型母亲和情感缺席型母亲,并揭示了每种类型母亲的行为模式。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母亲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为什么我们会持续关注母亲的反应。作者还展示了如何进行情感审计,以应对难相处的母亲所带来的关系困境。本书承认难
清代焦循的《易学三书》是象数注经派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对易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本书综合运用经学史和哲学史方法,对焦循易学的象数体例、解经理路、义理思想诸层面加以完整探讨。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梳理明清之际至乾嘉时期的学术演变。多重因素作用下,清初儒学不可避免地转向了乾嘉朴学,且日益暴露出拘执汉说、不问义理等弊病,焦循针对
为了解决现有赞德逻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书力图探索一种能够兼顾论证模式(或逻辑形式)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路径。通过采取广义论证的理论框架,本书实施了一种基于主位视角的内部化研究。首先,通过考察赞德部落的社会与文化,本书着重解释了巫术、神谕和魔法这三种超感知信仰如何渗透于阿赞德人的归因解释、日常行为和以司法审判为代表的制
基于对实用主义的谱系审勘及其“实用主义的身份认同”“新实用主义的实用主义身份认同”双重困难的解决,本书以“实用主义准则”为线索提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谱系构想,以图在其“方法论/方法”双重蕴含的辩证互动中厘清实用主义的“历史来路”和“逻辑去路”,进而实现对实用主义百年叙事的谱系重构。 本书首先通过对实用主义“古典逻辑”的方
本书从主题、结构和原型意象三个方面考察了《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论析了周易的价值取向对上古文学某些主题的生成所起的作用,《周易》的编排体例对秦汉诗歌、散文的结构和题材的影响,以及《周易》中的几种意象与上古文学相应艺术原型之间的深层联系及文化学意义。作者通过对《周易》的发掘,揭示出一系列隐含的文学现象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