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西北师范大学“中和论道”在哲学一级学科下开设的关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哲学相关学科的学术讲座汇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深入浅出讲解哲学问题,附设问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本书八讲内容可概括为“仁学与现象”,具体如下: 第一讲《论语》与仁学伦理学的可能性 第二讲《论语》及其内圣外王之道
对胡塞尔而言,想象和虚构是作为一门清晰的、科学的现象学研究的源头,但是像想象这样流动而又难以捉摸的东西是如何推动和为现象学奠基的呢?本选题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努力澄清了想象的复杂性及其特殊能力。本选题第一部分通过搜集胡塞尔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想象的结构和本质;第二部分展示了现象学研究与想象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努力绘制
《否定辩证法讲演录》是1960年到1966年间伴随着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推出的四门讲授课中的最后一门。前面三门讲授课分别是《本体论与辩证法》、《关于历史与自由的学说》和《形而上学:概念与问题》——它们不仅构成了阿多诺1966年的这部代表作的入门,也是他对其所作的自我评注。这本著作中,在“导论”这个标题下的那些变化多样
这本布莱克维尔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指南,是由多位国际顶尖的黑格尔研究学者一同撰写的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著作。这些作者对黑格尔的艰深文本做了诠释,也对一些众所周知的见解和问题提出了新的想法。本书旨在提高我们对西方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作品之一——《精神现象学》的理解,也在每一章为我们了解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思想提供了进一
本体论与认识论毋庸置疑是哲学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知识和信念也是形式认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信念是认知主体所相信的命题。一个认知主体相信的所有信念构成了他的信念状态。信念状态会随着认知过程而不断动态变化。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接收信息的途径,会源源不断带来各种各样的新信息,引发认知主体对新信息的评价,进而形成新的信念。
本书稿为知名哲学学者许煜过去十年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个体化理论,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谢林、黑格尔)到海德格尔和西蒙东,呈现了许煜对法德哲学的诠释与拓展。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许煜旨在建构一种针对技术的新的哲学探究,从而超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理论。第三部分关
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常常将自己描述为窃听过去对话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过去社会的转译者,而批评者时常嘲讽他们只狭隘地关注少数人的思想;不过,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思想并对其做出理性评估的角度来说,思想史俨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思想史导论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发展历史
本书在“克己复礼”问题溯源的基础上,从礼的精神性入手,重审孔孟“礼”论的精神性意涵,并以汉代、魏晋、两宋、明清等时期为节点,梳理了“克己复礼”的诠释流变,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克己复礼”诠释彰显出的不同风貌。本书特色和优势在于对克己复礼的诠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更加注重对于“克己复礼”的
本书精心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综合了作者最新的哲思。从内容上看,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编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重点讨论仁者、儒家心学、新儒学、儒家义务论伦理,进而阐述应如何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第二编插入比较哲学视角,在阐述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儒家知行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哲学观念的对比,展开讨论孔子
本书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技术的本质、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考:技术的本质是造物,即制造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人工自然物;技术是人类造物的手段,真正的“造物主”是人类。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人与物的关系是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技术的内在矛盾是它与自然和人的矛盾,但其本身无法解决这些矛盾。 本书评价技术的哲学立场是维护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