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功夫”论即儒家心性哲学的实践部分,是传统儒家有关身心修养的论述。儒家自先秦以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天人一贯的性命论,则“功夫”(工夫)则是其中的媒介性环节,所谓“内在超越性”即指此“内圣”的过程。本书借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内在超越”概念分析传统儒家“功夫”论的内涵。内在超越概念蕴含着以内在性通达超越本体的环节
本书以“生命解放”为视角,深入探讨“生命政治”的内涵与问题意识演进、生命政治的“主体”回归、生命安全、生命福利、生命自由、生命政治的生活实践,分析了齐泽克“生命政治”思想的出场意义及局限,揭示齐泽克“生命政治”是一种关于生命解放的生命政治,为西方社会的生命政治批判提供理论支持,为当代生命政治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吴澄(1249—1333),元代经学以及元代正统诗文创作和批评最具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目前学术界的年谱长编体例多以年、月、日著录谱主生平事迹、作品与交游,本著期望将吴澄之于“元代多族士人圈”以及江西地方文化圈在元代崛起的影响力,作为编撰的核心内容,在体例上围绕国家背景、文人群体仕履交游、吴澄交游活动、重要文化事件及著述
《哲学中国》是一个新创哲学类集刊,每年出版两集。主要侧重于哲学问题、理论、各种主题、前沿和交叉展开讨论。每集有一个主题,围绕此主题展开讨论;设有主题探讨、对话、哲学家访谈、名著书评等。每一辑均收录哲学领域知名专家的文章,就一个主题进行探讨,所收文章力求文字表述精炼、观点明确、视域集中,突出“哲学”在中国文化战略的地位和
本书是朱熹与吕祖谦合作编写的一部重要的理学入门书。该书汇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北宋四子”的言论622条,分编为14卷。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科学的治学次序、方法;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对当今
本书稿为帕帕吉传记,通过帕帕吉这一传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写印度文化、思想和修为等多个方面,也借由他与众多的欧美人士的接触、多次访问欧美各国的经历,在丰富的细节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印度智慧的独到之处,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启发。《一切从未发生:帕帕吉传(上)》主要记述了帕帕吉出生到五十六岁退休的经历,记载了印度文
本书对安多地区文昌神与二郎神造像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在“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视域下,以艺术学为切入点,在人类学、民族学的语境范畴中,重点分析这一地区文昌神与二郎神造像“多元化”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以及对外展示的表象,总结古代中国多民族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相互认同的对话方式,一方面以艺术图像佐证在中国“民族融合”进程中,各民族
《老子大不肖》是一部简明精要的《老子》最新读本,由四部分构成:老子简历、《老子》章读(本书主体)、《老子》整理本、《史记》老子事迹钩沉。《老子》一书思想深刻,充满智慧和哲思。考虑到传世王弼本的历史影响,本书文本仍以王弼本为底本,文字歧义难解处参以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郭店楚简本;同时参考北大藏西汉竹书本、河上公本、傅奕本,
本书是基于观察一周内计划性活动(WeeklyCalendarPlanningActivity,WCPA)执行能力情况的测试手册,详细介绍了评估方法、结果解读、临床应用以及科研价值。WCPA是一种针对12-94岁有轻度执行功能障碍人群、基于观察的标准化评估工具,通过对个体如何管理和应对复杂且具有认知挑战性活动进行详细分析
本书作者围绕“好生活”概念,逐一考察了八种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及其关于好生活的主张,试图借此来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最应当追求的好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和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观?鉴于人性和人类境况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努力生活?本书讨论的虽是专业的伦理学理论,但丝毫不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