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年第6辑是由崔唯航担任主编、毕芙蓉担任副主编的论文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研究对象,分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文本研究、左翼激进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学界争鸣几个版块。论文作者有孙利天、孙正聿、李德顺、张一兵、张盾等人。
《生命观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探微》认为,只要自觉立足于人的有着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整体性生命存在,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双重问题意识:一方面,在生活中自觉追问,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以使生命更有意义?另一方面,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人们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出
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唯物史观、公开问世的科学社会主义与1848革命之后的理论反思、《资本论》及其手稿、马克思晚年人类学历史学研究成果及有关重大哲学专题的分别阐释,全面地展示了南京大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
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
本书从诠释学的概念、诠释学的早期发展、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当代诠释学的形成、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等方面全面系统而历史地展现了诠释学这门哲学学科的丰富内涵。本书特别指出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的,诠释就是陌生性与熟悉性、过去与现代的综合。当代诠释学的*发展是以理论与实践合一为任务
通过解释哲学中存在哪些核心问题并如何解决它们,以及为什么它们需要得到解决,《做哲学》一书向初学者们阐明了哲学研究活动的本质和目的所在。本书通过带领读者探讨和辩驳88个哲学史上有生命力的思想实验,追溯了人类对哲学中的六个核心问题——心-身问题、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身份同一性、相对主义问题遇到的、恶的问题与上帝的存在、怀疑论
《流俗与本真:《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问题研究》就作为此在的人的有限性与时间性的内在关系问题,从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的视角解读了《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问题,北在的有限性表明此在必然需要存在之超过亦即此在的有限性使得此在必然会以时间性的方式生存。因此,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问题表明基础存在论就是人的此在的形面上学,人的有限
《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通过追踪Aesthetics(原译“美学”)一词的内涵以及与美学相对的“丑学”一词在整个西方文明沿革中的递嬗,追寻西方文化的源头,独辟蹊径地讲述了因丑的介入而使人们感性心理得以拓宽的全部历史,并对西方文化主潮特别是文艺心理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概括研究,描绘了整个西方感性心理的演变过程,是一部西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套装上中下卷)/邓晓芒作品句读系列》是邓晓芒教授用了14个学期7年的时间,逐字逐句讲授《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中节选《纯粹理性批判》20余万字录音整理。被称为*批判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从1770年起历经11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全书除了序言和导言外,共有先验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28辑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文本、文献与思想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专题,收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生代学者的新成果。本辑既有对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检视和思考,也有对经典文本与文献细节及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