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筋针疗法的由来、筋针命名的含义。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经筋相关理论,包括经筋的生理特性、病因病机、经筋痹病、经筋病候、筋病辨证、筋病的诊查、筋病治则剖析、经筋疗法与筋针疗法等。第三章系统阐述筋针疗法,包括筋针疗法的特点、筋针的作用机理探析、经筋六向评估、筋穴的取穴原则与方法、筋针的操作方法、建子针法
本书将编者长期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的经验方、心得与读者共享。同时,本书收集了针灸推拿古今名医大家的经验用方以飨读者。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科病证;第二部分为妇科病证;第三部分为皮肤科、外科、伤科病证;第四部分为儿科、五官科病证。每种疾病或症状下又包括概述、诊断、辨证分型、治疗、典型病例。
本书精心挑选了31种常见的、保健功效显著且广泛应用于餐桌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红枣、当归、桂圆等,为其建立了食材档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适宜人群、忌用人群,以及配伍须知,又给出了与之相配的、营养丰富的菜式,设置了“材料准备”“制作方法”“功能效用”等板块,为读者自己动手做佳肴提供了
本书突出金伯华老中医德学双馨、治病求源、针药并用、重肾等学术特点,以及其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各代针灸技法,兼取临床各家之长,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针(灸)药并用的临床诊疗特色与思辨思路、方法和金氏针刺手法。
本书精选了地处金华婺州地区的91位名老中医的240则临床验案,按内科、骨伤科、外科、针灸科、妇科、儿科、眼科的顺序,以每位医家为条目,精选其医案,并加按语评析,从中可以了解金华地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特色和用药经验。
本书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清光绪九年(1883)刘氏刻本乐善堂藏板为底本,对《灸法秘传》进行校注。《灸法秘传》共一卷,首列五条灸法凡例;次列常用穴正面图、背面图、指节图、灸盏图;再列灸药神方、针灸时间禁忌等;继而载述中风、眩晕等70种病证的灸治用穴。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全面阐述了内毒的概念与内涵、学术沿革、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规律,以及辨证论治和内毒为病的相关研究,系统介绍了作者论治内毒病的学术思想。中篇以其所总结的气-血-脉络辨证法为主线,具体介绍了作者运用内毒理论配合辨病之诊疗经验,总结其常用解毒方药经验,包括120余例验案。下篇首列名家治毒精粹,介
本书是在任之堂学习中医的弟子的跟师心悟,记录了任之堂师徒的临床实践与思辨,以期读者能够分享任之堂师徒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新的思考、收获和认识。受民国名医祝味菊和徒弟陈苏生师徒质难之作《伤寒质难》的启发,本书采用师徒问答的写作形式,将弟子们平时跟诊所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老师的解答,融合在一问一答之中。
本书是赵百孝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的总结,共分为成长经历、针道探究、经络诊察、灸法创新、临证心悟5个章节。
本书是对任之堂主人余浩日常诊治的部分病案的整理。全书分为七讲,主要对腰腿痛、失眠、皮肤痒疹、怕冷、脾胃疾病、眼睛干痛等的诊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总结。书中的每个病案,都力求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