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要籍选刊·史部。《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
在世界文明谱系中,能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的,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诞生于内陆地区,属于十分典型的农业文明。它滥觞于夏商周三代之前,成型于秦汉,兴盛于隋唐,宋明时达到顶峰,其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和兼容革新能力,成为其长期生长的起
本书塑造了为国为民抛肝胆、洒热血的岳飞形象,书中的岳飞既文武双全,具有天才般的军事能力和对文化典籍的熟谙热忱,也聪明通透、慷慨大义。在南北宋之交的混乱时局和宋廷犹豫迁延的议和主张之下,岳飞以满腔的热血、坚定的意志参与到北伐抗金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从一个农村青年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将领,并在打败金兀术、夺回建康府
《(光绪)上虞县志校续》五十卷,首末各一卷,书前扉页牌记为“光绪戊戌(1898)孟夏开雕次年仲夏成书”。书前有储家藻序、徐致靖序,又有凡例、县图等。卷一为方舆图、营建图,卷二为沿革表,卷三为职官表,卷四为选举表,卷五至卷十九为列传,卷二十至卷二十九为舆地志,卷三十至卷三十二为食货志志,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为建置志,卷三十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立足畲族村落考察,以“协同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传承,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逻辑平衡,寻求畲族礼俗音乐文化传承的内源性动力,为畲族礼俗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梳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理论,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
本书介绍了拓林镇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千年回眸忆海塘、浦南烽火燃贤城、古韵留香飘拓里、众说纷纭话拓林。
《档案史志里的鄂尔多斯》为档案史志文献图集,收集大量翔实的档案史志文献资料,以时间为轴、以史为纲,追寻鄂尔多斯远古遗迹,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展示鄂尔多斯改革发展生动实践。图集分为四大篇章:第一章主要展示鄂尔多斯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繁荣景象,展现鄂尔多斯在争取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中的英勇事迹;第二章主要展示新中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她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她荟萃了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这里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北京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均发生在北京,而后以燎原之势震撼全国,掀起了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爱国运动。北京的近代工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通俗历史读物。作品讲述了南宋灭亡前后的历史。以辛弃疾、文天祥等南宋英豪的英勇事迹为线索,从辛弃疾奔宋、开禧北伐、厓山之战等历史事件的讲述中,再现南宋朝廷对金复仇、抵抗元兵的历史细节。纵有丹心英雄的抗争与努力,在昏君、奸臣与蒙古铁蹄之下,南宋朝廷终是悄然玉碎,空留悲歌。作品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审视宋光宗、宋宁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通俗历史读物。本书分三章,以时间为讲述线索,分别从辽、西夏、金三个王国的兴起、帝王的更迭、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与和平、王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王朝的灭亡等方面,详细讲述辽、西夏、金的兴亡历史,揭示辽夏金元时期复杂多样的时代特征,梳理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探究宋、辽、西夏、金之间融合与消亡的原因,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