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研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精髓,更要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干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观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新时
本书在对“问题意识”进行必要界定的基础上,相对全景地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这一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探讨了其生成的理论根基和历史渊源,厘清了其生成的独特时代境遇和多维事理逻辑;从“言”与“行”结合的角度,解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核心主张、主要诉求、现实重大指向和成功践履,深入挖掘了其深层次的普
本书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梳理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建过程,突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飞跃,从动态视角展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以及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总结了列宁主义和苏俄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本书主要面向
本书共计24.5万字,整体结构划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在逻辑架构上体现为总—分—总的布局。绪论部分论述了为何要提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论题。本论部分分为五章,依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形态、演变、机制、功用和运作的内容。结论部分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影响力理论。
《我与<资本论>翻译》是的该项目的第五卷,是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家张钟朴先生的个人口述录。在书中,张钟朴先生回忆了自己参加工作、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传播事业的伟大实践和经典著作翻译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又热情高涨的工作态度。
本书遵循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从演进轨迹和逻辑展开两个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在法哲学、异化劳动、现实人学、资本逻辑等多维透视中展现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生成路径,系统梳理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起源、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在与西方其他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凸显
本书以《资本论》在19世纪下半期俄国的译介与传播为时间线索,以俄国各派知识分子对《资本论》的不同解读为空间线索,研究《资本论》与19世纪下半期俄国思想的关系。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不仅开创了《资本论》经济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而且对《资本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关于《资本论》的辩论使俄国成为当时世界上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摘录,即散见于其他著作和书信中有关中国的论述。第一部分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中国的文章共18篇,除了一篇发表过程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新闻报》以外,都刊载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些文章是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写的。第二部分是摘录,收录了散见于马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组文章是恩格斯于1851年8月-1852年9月写成的,连载于1851年l0月25日1852年10月23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的德国栏目里。这是恩格斯总结德国1848年革命的一部重要著作。恩格斯通过总结德国1848年至1849年的革命经验,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德国的阶级结构,德国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