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塞拉教授在本书中所做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尝试勾勒出早期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有关逻辑的哲学观点。就逻辑对哲学所具有的方法论维度的重要性而言,维特根斯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而该书力图对维特根斯坦的理解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就逻辑主题而言,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有关思想可以理解为,他对弗雷格和罗素的逻辑思想进一步的发展。相
本书主要研究先秦诸子道德哲学中八个重要的论辨——天人之辨、人禽之辨、人性之辨、道德修养之辨、义利之辨、群己之辨、德法之辨、古今之辨。即本书是就先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杂家以及名家等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八个核心问题的哲学思考与丰富论辨,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探讨。本书的议题选择和篇章安排,以“究天人之际”为始,以“通古今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力图超越传统“技术—问题”研究范式,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道德变迁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横向上,从道德变革的技术(生产力)支撑、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组织与社会文化四个维度;在纵向上,通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对比,解答“道德变革从何而来?”以及“道德变革往何处去”的
"小学生心理与思维进化论”系列图书精选了100个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学效应和定律,用孩子爱看且能看懂的漫画形式呈现出来,围绕情绪力、认知力、社交力、行动力、领导力五个维度展开,5本书分别为《踢猫效应: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墨菲定律: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丛林法则:做一个有强者思维的孩子》《跳蚤定律:做一个敢于挑战自我
本书是研究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专著。作者以比较研究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艺术人生观、空间意识、诗学观、建筑观、文化心灵说、音乐批评思想,以及对传统诗学中意境、气韵等概念的思想,探究了宗白华美学思想和艺术批评中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德国哲学家思想的认识与接受、吸收与创化。作者认为,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立足传统诗学,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一件大事”,这句古希腊格言出现在诗人阿基罗库斯的作品残篇中。这句话是以赛亚·伯林关于托尔斯泰与历史哲学的精辟作品的中心论点。尽管对这句格言的解释有很多种,但伯林用它来标记人类之间的根本区别:一种人着迷于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另一种人追寻统一的系统。在本书中,伯林对托尔斯泰、历史理解和人类心理提
本书研究中国历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经典——《孟子》作为课程与教材的历史。分为五个部分:A.探讨《孟子》作为一本教学语录的“教育性”特点以及其成为私家教材的若干影响因素;B.探讨汉唐时期《孟子》由子升经的过程从而导致教材的形式与内容的变化;C.探讨《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和学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及其相配套的教材不断涌现
本书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背景,审视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的转型;从学人、学科、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学术社团等多维视角呈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面相;宏观梳理与个案分析结合,重点考察图书馆学等现代学科的建立。包括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学术转型为考察对象,梳理晚清民国时期现代学人的成长、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中国现代学术方法
本书通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中国传统“和而不同”哲学智慧的结合对文学阐释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悖论阐释学这一新命题。它梳理文学注释学、普遍阐释学、现象学阐释学、批判阐释学、后现代阐释学等文学阐释学的基本形态,对哈贝马斯的审美规范性阐释学进行批判,对卢曼的差异性交往的文艺理论展开讨论,对赫勒的后现代阐释学进行仔细辨析,
《归藏》史称“殷易”,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关于《归藏》争议不断,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在澄清了部分疑案的同时,也迎来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索。 本书立足于文献与学术史的梳理,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思想史和哲学史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学界长期以来关于《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