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志在探讨从史前至春秋时期今苏皖两省淮北与江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实现某个区域空间内的“通古今之变”。观察在区域社会之间不断靠拢、逐渐前移的统一趋势过程中,这片属于“南北过渡地带”、“东方沿海地区”及“夷域”的中间区域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反应?对于统一进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区域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会对社会进程,包括文
本书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关于区域史研究方法论的访谈录。本书主体部分为刘志伟与孙歌教授的对谈,曾于2016年出版发行。该书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其关于华南研究的心得和思考与孙歌展开对话,主要是对区域史研究的关键议题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探讨,涉及如如何表述活的历史、“从人的行为出发的制度史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路径的探索,以
近年来,大运河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范畴,相关研究见诸文学、地理、历史、经济等学科门类,蔚为大观、渐成显学。本书以江苏省内大运河沿线的八座城市(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书写对象,兼顾运河城市的“前世”与“今生”,集结江苏省内大运河研究优势力量担纲执笔,对大运河做权威历史叙述。同时,加入当下热
《梦粱录》二十卷,是南宋人吴自牧撰写的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该书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书中妓乐、百戏伎艺、角觝、
本书是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库·荣休文库之一本,是杨权教授近年来研究岭南文史的成果集粹。沁庐为杨权教授的书斋名。作者长期从事古典文献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岭南文史是他研究的主要学术领域之一。 本书收录的有关岭南诗派、岭南诗歌文献整理、岭南禅史与佛教文献整理、《全粤诗》编纂等话题的文稿,都是杨权教授多年研究成果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终结,清室和平让渡政权,得以在《清室优待条件》框架下续享特殊权益。
《上海轶事大观》又名《老上海》,全书按地理、人物、风俗、语言等二十四个门类区别,分题叙写清末至20世纪前二十年近半个世纪中上海社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侧面。作者特别关注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造就进程,还注意在衣食住行、民俗风尚、观念行为和构成人文环境的各类琐碎细事上深入开掘,多有他书未见或不详的资料,对研究上海文史具有重要参考
《上海鳞爪》为清季秀才郁慕侠所著,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史事,其最突出的价值在于用大量篇幅对当时租界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了具体描述,其中不少资料湮失已久,也不见专书记载,弥足珍贵。旧上海素有染缸之名,本书对此着墨亦多,凡魑魅魍魉之伎俩内幕,莫不发奸擿伏,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作者自序称:上海社会情形,诚所谓五花八门
中国人有一种蚂蚁经营的精神,即使是难民,也会挣扎图存。陈存仁 打开《抗战时代生活史》,我们看到的不是宏大的英雄传奇,而是一位普通医生在沦陷区提心吊胆的日常。 作者陈存仁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下抗战期间上海的社会生态与民众生存图景,将我们带回19371945年的上海街头:战事爆发后仓皇奔逃的难民、曾经繁华的闹市突落炸弹、沦陷
本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对邢地史前史、建都史、建城史,邢地的杰出人物,太行山的长城文化、邢台泉群的历史人文积淀、大陆泽的历史变迁、邢地水利的开发利用成果,邢地的丝织、铁冶、陶瓷、酿酒业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儒学、佛教、道教在邢台的传承发展,以及邢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等进行了全方位、纵深式的阐述。全书深入挖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