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博物馆通识系列·一本博物馆中的湖南博物院分册,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和马王堆汉墓陈列为主线,精选近200件重点文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并普及了相关考古小知识。通过本书,既能了解到湖南博物院整体面貌以及博物馆珍藏的众多文物,也能了解到实地参观无法知晓的文物背后
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无不贯穿着日益频繁、多维度的交流传播活动。当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大限度的可能。无疑,传播行为是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 本书立足于传播学基本理论和西方思想史发展历程,探究西方传播思想的理论内涵、发展脉络,以及演变的背景和方向。这不仅是传播学理论自身的重要研究
新闻传播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但将新闻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则开始于1690年。那年,德国通过了一篇博士论文,讨论的是新闻的传播。把对新闻传播的研究视为一门学科,即新闻学,仅有1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瑞士和德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新闻学的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大学开设了新闻学院。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成果之一。大致在北宋以前,文化传播的载体主要是写本,宋代以后,刻本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而写本仍在很大范围内作为辅助形式存在。20世纪以来,随着战国到汉晋简帛文献、敦煌写本和吐鲁番文书等的发现,大量宋以前的写本重现于世,在此基础上,写本学应运而生。近
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大卫·休谟媒介化自己,在文坛暴得大名,引来英国一代文宗约翰逊的讥讽;对书籍出版不闻不问的莎士比亚无心插柳,促成了莎剧千古流传;《霍比特人》从家庭晚间口述故事一步步走向英国民众,最终成为托尔金神话;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四处碰壁,几经周折方成文学经典;冷眼看世界、看人世的鲁迅,以扶助困厄
本书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情报学诞生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演变历史展开研究,采用先梳理归纳后分析演绎的方法,梳理中国情报学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提炼出一般性的概念,分析发展过程和结果,并阐述情报学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大数据观下的国家情报工作制度研究》针对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情报工作新场景、新模式和新业态,构建了国家情报工作制度新思维、新理论、新格局,并指出这是新时期我国情报学内涵演变及情报工作路径创新的根本性的核心组织部分,尤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为标志的国家情报政策法律制度,彰显了我国情报工作制度的新图景与新定位。
本书是“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影响力”调研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汇总整合了《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影响力年度调研报告(2022年度)》和《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影响力季度调研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旨在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挖掘县级融媒体中心典型事例,深度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强用好,助推基
本书是一本比较全面的关于中外法律文献检索方面的著作,涵盖最新的法律文献检索方法和技能。本书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入手,结合大量实用的国内外法律文献检索技巧,论述国内外法律文献检索的基本内容和检索方法,可为互联网时代在中国运用互联网检索法律文献提供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在本书中,丽莎·吉特尔曼探讨了新媒介的新奇性及其对媒介史的意义。通过早期声音录制和数字网络的案例,吉特尔曼引导读者思考:媒介如何同时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和工具?在对爱迪生的早期留声机和美国国防部的早期分布式数字网络阿帕网络的原创性个案研究之中,吉特尔曼极具洞见地指出了19世纪末(声学的与非声学的)记录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