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上古至近代的文学史作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其不以政治时代作为文学分段的标准,对于文学史书写,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将文体视为生命有机体的观点,这仍是今日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重要门径。
三只小乌鸦出生在东京的日比谷公园。宽太不幸被野猫咬掉了一只脚,成为一只特别的独脚乌鸦。宽治成年后把窝安在了东京塔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他与凶猛的红隼同归于尽。宽子生活在繁华的银座,她特别喜欢亮晶晶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捡到一块名贵的猫眼石……这是乌鸦的故事,也是人与自然的故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偷袭者蒙着面;梦境收割者;悲观主义者的情感教育;三个美学时刻;幻术与索隐;盛世废墟与浪漫主义怪兽;记忆的废墟和历史的纪念碑等。
本书主要聚焦中国先锋诗歌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间的演变与1990年代诗歌的两种精神面相。第一章“史诗的失败”以寻根诗和海子的文化史诗为例,分析1980年代先锋诗歌通过改造的“传统”概念,间接传达文化反思的诉求。第二章“‘词与物’的对峙与弃绝”,以重新反思有关“纯诗/纯文学”问题,肯定其语义学上未被耗尽的能力。第三
本书提供了用以解读日记的一套新的方法,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分析日记手稿,辨析日记写作常规。本书同时也展示了日记对文学史的广泛影响,包括世界文学巨著、青少年小说和漫画。《解读日记》邀请读者来发现人们在日记的每一页中倾诉的丰富多彩、动人心弦的人生故事。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本书1935年一经出版便震惊文坛。全书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敏锐生动地刻画了底层普通百姓“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
本书是作者宗川及其外孙维言合著的一部涵盖散文、小说等多样体裁的文集。主要作者宗川以候鸟自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他在这两地间辗转往返的生活状态,通过对在北京和常熟两地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独特见解。书中的内容横跨南北,既有北京的繁华与喧嚣,也有常熟的恬静与诗意,体现出作者对两地的深厚情感。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18和19世纪德国童话中的德国国家认同。以歌德的《童话》(DasM?rchen,1795)、路德维希?蒂克的《金发的埃克贝尔特》(DerblondeEckbert,1797)、格林兄弟的《杜松树》(VondemMachandelboom,1812)为例,深刻剖析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的德国童话为
本书以宏阔视域,梳理浩瀚史料,系统回顾了《一千零一夜》这部著名民间故事集长达十余个世纪独特而悠久的传播与研究史:从9至17世纪的口传与手抄开始的作品成形,到18世纪加朗译本掀起的阅读热潮,再至19和20世纪广泛译介带来的世界性传播与不同视角下的多样认知,以及21世纪新的研究方向。此外,本书分专题,对《一千零一夜》学术史
关于母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没有输赢的理解之战。 黄昏青春的人生礼赞,一部罕有的以老年人为主角的故事。 着眼于被父权家庭制度压迫的中年女性长期的痛苦:被婆婆抢饭碗喂狗,受尽婆家虐待的奇子、为公婆准备盛大的祭祀后离家出走的静雅、被教授们孤立后,计划复仇的老姑娘忠楠、被癌症折磨的明星英媛,遭遇出轨丧夫的兰熙,可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