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研究集中于“信念的本质”这一中心议题,拟就信念这种心智现象的形而上学、语义学、认识论、规范性、信念与理性行动的关联等具体问题展开探究。尝试梳理休谟信念理论的基本主张,建立起一个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理论平台;对二十世纪几种重要的信念理论做批判性讨论,特别是清理几个重要的争论,包括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柏拉图主义和虚构主义
本书集成了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至王夫之、黄宗羲在内的200余位宋元明思想家在阐发各自思想时引、论荀子的相关文献。所集成的人物构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典型意义上的宋明理学家及其门人,如张载、程颢、程颐、朱熹、胡宏、张栻、真德秀、魏了翁、湛若水、薛瑄、曹端、胡居仁、陈献章、王阳明、刘宗周等及其门人;二、与上述
阅读障碍抑制个体认知发展。总结近百年关于阅读障碍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的成因依旧存在争议。研究者达成共识的是视觉因素在阅读障碍的成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视觉拥挤效应作用尤其明显。基于拼音文字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受视觉拥挤效应的影响比正常儿童大。与拼音文字不同,汉语是由汉字与汉字紧密排列组成的密集文本,读者阅读时
本书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篇至关重要的序言和2篇演讲,演讲地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叫做“斑牛镇”的城镇里。第二部分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那么这棵树不仅需要阳光、水分、大地的滋养,还需要自由、责任、荣誉、平等、秩序、集体等供灵魂成长、发育的养分。只有如此,这棵树才能有茁壮的根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一个人通过真实、活跃地参与某一集体的生存实践而拥有一个扎根的状态。但是战争、饥荒、贫穷、疾病、失业、异化的教育等等都会切除人们的根系,使人处于
《幸福之路》是知名哲学家罗素写给普通人的摆脱烦闷、找到幸福的哲理散文,常销不衰。本书收录《幸福之路》全文、译者导言、1950年诺尔贝文学奖颁奖词、罗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以及作者年表,上编探讨“不幸福的原因”,下编展开“幸福的原因”,既论及竞争、疲惫、忧郁、嫉妒、害怕舆论等等不幸福的因子,也在工作、情爱、家庭、闲暇诸领
《论语精读》是“中华文史经典精读丛书”之一种。本书由“导言”“正文”“注释”“评析”等部分构成。在“导言”部分,简要介绍《论语》的成书、孔子及《论语》的影响、研读《论语》的方法。在“正文”部分,依照杨伯峻《论语译注》分章,选择其中的经典篇目,逐一精读。在“注释”部分,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各篇目中的字词、大义、历
有关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利己主义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看似无私地关心他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获得;而利他主义则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我们可以出于他人利益而关心他人,而非出于自身利益。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社会心理学家们转向对人性进行实验室实验,以科学手段解决这一关于人类天性的争论。相关实验着重探讨共
本书以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作为基础理论,以社会化机器人为“主语”,探讨了社会化机器人的人文价值,以及由社会化机器人所引发的人文价值偏向问题。在这一新兴技术人工物的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关注人的“三维”存在,即人作为个体意义存在、作为群体意义存在和作为人类整体意义存在所面临的人文机遇和人文困境。在肯定其人文价值的基础上,从客观
简单风趣的大师逻辑课来了!本书邀请波普尔、休谟、孔德、古尔德、罗素、培根、亚里士多德等16位逻辑学大师走进课堂,在与学生的畅谈中,讨论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16个逻辑学话题——现实的思考、概念、概括、过度概括、隐含意义、谬误、错误类比、片面性思考错误、集体思维、推理关系与模态逻辑、回避问题、同一律和矛盾律、排中律和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