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视角,撷取青海历史长河中富有代表性的历史片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有限的篇幅和通俗的叙述,展示多元而又独特的青海,从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的青海历史文化的进程中,深化省情认识,探究发展规律,获得历史启迪,用历史智慧助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全书分九个部分,其中历史概述部分从建置沿革、王朝经营、民
该书稿内容为《藏族文化发展史》第四编·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藏译版。全书共分5章,分别为: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初萌时期,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挫折,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发展,文化风俗与名胜,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发展任务和前景。文中充分表述了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其具体特点为哲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生产资料和生
本书内容包括:故宫;长城;圆明园;兵马俑;敦煌;长江黄河;三山五岳;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三星堆。
枝江自秦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州,因以名县。宋元以前,邑乘无考,自明成化关忠创修,其后正德、嘉靖、万历皆续修。其书今皆散佚失传。是志以地理明疆域之重,星野附以灾祥,流寓与名宦略同附于职官志等,颇有见地。武备志对于防务兵事,俱未载及,仅列千户百户两武职名,简略之处,难所不免。有康熙九年刻本。乾隆四年(1739)王世爵沿康熙
长乐明属土家族容美土司辖,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设长乐县,1914年改为五峰县。邑旧无志,嘉庆二年(1797)有邑令王霈霖草志二本,未经刊行,道光年间遗失。是志除卷之首末外,正文分十五门二百一十八目,约三十万字。于疆域、山川、沿革、营建等各为一卷,记载颇详。风俗、人物、艺文、杂记等材料采辑较为丰富,对研
《上高通览》为一部全面介绍上高县情的史志类图书,由上高县政协主持编纂,主编为上高县政协主席晏慧珍。书稿由9个篇章组成,共约50万字,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城建、人物、乡镇等方面,以词条的形式介绍了上高的山川地貌、历史沿革、突出人物、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经济发展等情况。在年代上,地理、历史、人物等篇章上限
本书设有艺文新论、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物品鉴、往事回眸、书画随笔、江右名胜、新书评论、馆员风采等栏目,收录了《论孔平仲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岳飞江西诗作探究》《明代理财家周忱籍贯考辨》《进士熊明遇与他的文化成就》《忆姚公》等文章。
本选题是“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的修订版本,共分为10个模块,包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百花齐放的传统演艺、异彩纷呈的传统书画、民以为天的传统饮食、妙手回春的传统医药、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修齐治平的传统道德。教材采用融合出版的模式建成,全
本书内容依次为天文志、地舆志、建置志、学校志、典礼志、食货志、武备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志前载新旧各序十一篇、旧志稿姓氏、增修施南府志姓氏、例言九则、增修施南府志目录,可观是志梗概。
本书稿按照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和近代的时间顺序,从语言、文字、典籍、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史学、哲学、风俗等精神文化层面,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湖北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各个时期湖北文化的典型代表、重要成就和突出特色,对各个历史时期湖北文化生成环境、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对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