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中国民俗学协会制定的编纂大纲,重新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全面记述山东省淄博市行政区域内民俗事象及其变化。记述时限上限不统一规定,下限基本截至2009年12月,部分内容适当后延。记述按篇、章、节、目、子目的层次结构,分四篇编写:第一篇生产贸易民俗,第二篇日常生活民俗,第三篇社会民俗,第四篇
本书借鉴了我国古代社交礼仪的精髓,并结合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深入浅出介绍了中国式社交礼仪的规范、要求、注意事项等。书中用生动有趣的漫画,展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社交礼仪,让你无须嚼文嚼字,秒懂社交礼仪,是一本既实用又有趣的社交礼仪指南,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书对历代以《仪礼》为本源,《家礼》为中坚,敦煌文献、国家礼典、日用类书、家谱、礼生礼书等为延续的丧礼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丧礼文献的形成、著述特点、民俗分类等方面的探讨,清晰梳理丧礼传承的历史传统。同时搜集、整理对地方丧礼文献的探讨,贯通“文本”与“实践”,探讨礼仪制定与民俗实践的互动。然后以湖南湘乡丧礼为对象,通过田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祭祀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枢纽之一。本书从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历史衍变、祭祀仪式的礼乐文化内涵、国家祀典与地方祭祀的关系、域外视角下的明代礼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祭礼仪式之于明代国家政治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了中国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部分概述中国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的论述对象、特点、影响因素和中国民间传统服饰与习俗简史;第二部分根据本书作者吴必虎教授的《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分别介绍了中原文化区、关东文化区、扬子文化区、东南文化区、西南文化区、蒙古文化区、新疆文化区、青藏文化区的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第
《中国乡村传统婚丧习俗》:婚丧习俗是中国独特而悠久的文化现象,并伴随人的生老病死。本书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乡村传统婚丧习俗呈现给读者,并附有民间较为流行的婚丧礼仪规范,阐述其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及现代认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反映出受不同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婚丧文化。
岁时民俗和民间信仰是人们为了适应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在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本书利用丰富的传统村落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再加上居民的口头叙述,将中国乡村传统岁时民俗和民间信仰多样化、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给读者,反映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依季节、地域等时空变化所形成的丰富多彩、意蕴丰厚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
本书稿以张家口历史和风土人情为切入点,内容积极向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岁时节庆、衣食住行、游艺娱乐等,是最接地气的“出游方式”。不仅使读者感受张家口民俗的历史与沧桑,还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这种历史积淀所蕴藉的民族精神,更加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从克己、博爱、尽职、尚礼四个角度对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国家礼仪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全书共5章,摒弃了以前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编写理念,融入“学习目标”“思考与练习”等模块,便于启发学生开拓思维,拓宽知识面,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还增加了“礼仪小课
本书收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藏宋元墓志、买地券拓本700余件。墓志、地券自中古以来广泛应用于民间基层社会,是研究社会史、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可与传统史志文献互证互补。历来碑志的研究整理,时间上首重六朝隋唐,地域上推崇关中邙洛,宋以后南方各地石刻碑志则是近年来始受重视。本书选择宋元时期江西墓志、买地券,规模可观,形制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