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大历史观视角和读史明智角度,钻研和探索匈奴人在长城内外那些惊心动魄历史,从而窥探匈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匈奴人和中华儿女颇有渊源。他们是夏朝人后裔,却形成与中原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是游牧民族代表,崇尚抢掠杀戮,自由迁徙,归顺强者;中华儿女是农耕民族代表,崇尚礼制和谐,安土重迁,重视道德和秩序。两种文明形
南宋亡国,不仅是汉族历史上第一次丧失政权,更是华夏商业文明的一次折翼,是士大夫政治的集体殉难。此后元明清政治日趋保守,中国再无开放包容、朝气蓬勃的经济文化气象。本书记叙从襄阳被围到厓山海战的十数年历史,不限于裁剪故事,而是以时间轴上的史实为生发点,考察南宋末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商业状态,探析南宋衰败覆亡的内在逻
本书主要以青岛城市发展的六个阶段为历史脉络,以回忆为视角,回顾了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串起青岛城市发展史波澜壮阔的画面,重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岛城市发展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为青岛发展历程薪火相传留下注脚。也可以为其他地方的城市发展工作提供有益的资料和借鉴。
隋唐时期,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过—千多年的发展,并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阶段。此时,中国在世界上是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因而,隋唐时期的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放射着灿烂的光彩。 隋唐五代时期起自隋文帝统一全国的开皇九年(589年),止于宋朝建立的建隆元年(960年),跨越公元
本书是一部汉朝历史普及读物,一共5册,分别为:1、亡秦灭楚,2、文景与汉武,3、昭宣中兴与王莽篡汉,4、东汉开国与光武中兴,5、东汉与蜀汉。严谨详细地记叙了从公元前256刘邦出生到公元234诸葛亮身死将近5年间的历史。
10世纪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的辽、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成为广阔草原的霸主,更越过草原界限统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传统历史学家以宋朝为正统,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物研究、文书考释、佛教形象分析、民间故事收集和史事剖析还原等方面。人物研究方面,考释译经大师法成的身份地位与族属,简述吐蕃宰相尚纥心儿一生的主要事迹。文书考释方面,以回鹘文契约和故事残卷为例,讨论回鹘文化与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形象分析方面,论述中国境内迦陵频伽的分布情况、形象来源与演变,补
本书收录16篇学术论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回顾上海的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回答上海从哪里来?为什么是上海?用扎实的档案文献和史料考证,呈现上海丰厚的历史底蕴。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主编,主要是汇集上海史研究的最新论文及介绍有关上海史研究的学人、会议、新书信息。
本书是“丝路百城传”丛书重要读本之一。敦煌虽不大,但数千年来,是中西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集结、播撒,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对敦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炼,再以年代为序,系统呈现了敦煌各个发展时期的精神和物质状貌。其独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社会
本书聚焦1900年庚子事变的重要一环--清廷太后西狩事件,以大历史的视野,从小切口进入,串联起晚清最后二十年的历史脉络。作者引用大量史料,钩沉宫廷朝野史料,综合运用清末因为印刷技术的普及和电报的使用而产生的大量笔记、日记、回忆录、报刊时文等,还原历史细节,洞察历史走向,揭示历史现场的复杂与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