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实猎(1803-1851),德国人,19世纪上半叶中外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然因清末以来相关之记录粗糙失实,第一手史料则多存于海外档案、特藏文献中,致使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历来迷离难辨,充满矛盾,在中外交流史上发挥的作用亦难展现。 本书从新发现的莱顿大学特藏郭实猎文献、圣公会非官方档案、荷兰传道会档案入手,将这些用英语、
《感应篇》是中国古代劝善书的典范,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止恶劝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书作者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思想史、社会史等研究方法,考察《感应篇》对明清政治、社会的影响,但又不局限于对文献本身的阐释,而是对文献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内涵进行考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结构上,以时间顺序,紧密把握从宋元到晚清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研究了广西布努瑶所在地地方社会关系,布努瑶民间信仰生活,后代与祖宗,祖宗下的血缘兄弟,“守护”生命的舅家,“患难与共”的地缘关系,仪式与秩序。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佛教与其他文明间的对话》的研究成果之一。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是“一带一路”、宗教对话与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一带一路”上中国与印度、尼泊尔、海上丝路诸国(南海航线)以及原西域地带,以佛教为核心展开的,中国与各文明间对话历史的分析,并涉及该对话的当前情况。“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级顶层
本书讲述了1215年至今的800年欧洲猎巫史,重点介绍了如天文学家开普勒为母洗冤、消失的小镇、塞勒姆女巫事件、真实的黑魔法、画家戈雅与女巫、歌德的巫师狂欢、20世纪的巫术裁判所、现代电影电视中的女魔法师等内容。通过现代欧洲质疑传统信仰的角度,作者重新审视了残酷的女巫审判及其受害者的命运,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男男女女被当作
本书稿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2019年开展擦擦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成果之一,对云南擦擦分布情况做了摸底调查,并对擦擦制作历史、工艺、文化等作了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而又集中呈现了云南迪庆范围对相关擦擦文化的田野调查纪实。擦擦,源自古老的印章文化,后进入中国并与不同地域文化融合、发展。本书稿的田野调查涉及136个擦
本书作者选取明清及民国年间内丹学文献汇编点校成书,所选资料包括《丹道概论》《大成捷要》《修身正印》《地仙玄门秘诀》《觅玄子语录》《金丹妙诀》《玄机口诀》《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仙学真诠》《丹经指南》《补天髓》《先天气功筑基要诀》,共计12种。这些资料的特点是比较通俗易懂,或讲解原理清晰,或解释术语明了,或叙述丹法详
本书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丛书》之一,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初版于1999年。本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大众心理上的积淀与自觉,是儒道佛三家伦理思想
本书首次集结了国内著名佛教哲学研究者王雷泉先生多年来面向学生与公众的演讲文稿,主题有“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佛教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实践路径”“禅的精神与人生智慧”等,涉及《六祖坛经》《法华经》等禅宗经典的哲学解读。全书从哲学角度,对佛学经典或公案进行解读,如对”烦恼即菩提“等进行了详细的
本书作者自高中时代就将李叔同视为人生导师,并研究其著述多年,为了写作本书,更是耗费三年多的时间,从纷繁庞杂的史料中考伪辨正,还原了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