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作者罗素在书中的论述是最为精彩纷呈和实用有效的。亚里士多德论述过哲学家纯粹思辨的幸福;帕斯卡尔描述过圣者皈依洞见的幸福。至于最大多数人如何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经典,就是那种读了一遍,还可以读第二第三遍,经得起反复读的作品;是那种我们自已读,还乐丁推荐给朋友,甚至留给孩子阅读的作品。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从跨学科视野再次重新审视“幸福”。幸福不仅仅是一门心理学学科,从哲学、技术、生物学、经济学各个领域,学者们都在探索让人们变得更幸福的方法。幸福不仅仅是“快乐”与“意义”的叠加,在本书中,沙哈尔教授升级了幸福的定义,提醒我们全然接纳自己就是幸福。沙哈尔教授在本书中探讨了SPIRE幸福
《善的脆弱性》是纳斯鲍姆的代表作,她通过考察古希腊的悲剧作品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面了人类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问题:人的品格的好坏是否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感性和理性在好的人类生活中地位如何?纳斯鲍姆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
写给孩子的漫画素书
悟道
素书
本书十二卷,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其内容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峻。
本书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公平理论、产权理论、中介效应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上海市大型制造企业科技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模型,揭示工匠精神培育的微观机理,发现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制度激励、公平诉求、产权感知三个方向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以及工匠精神自我修炼策略,构建了上海市大型制造企业科技
伦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软实力,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也提出了很多道德问题,如诚信的问题、安乐死的问题、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传统美德与现代伦理精神的关系问题等,作者根据社会需要,围绕社会伦理、职业伦理、传统伦理、青年伦理教育及新闻道德事件,以自己的伦理学养,在高校、企业、机关、公共文化机构、中央和地方媒体积极发声
《〈群书治要·孝经〉讲记》是“刘余莉细讲群书治要系列”之一。《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相传是孔子为“六经”所作的纲领性著作,为读书人之必读。《孝经》共十八章,除最后一章《丧亲章》之外,《群书治要》把其他章节几乎全部收录。刘余莉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字词,重点是义理的阐释,让读者通过这一本书读懂《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