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丝绸之路行旅诗与多元文化融合研究”(15BZW082)的研究成果。丝绸之路行旅诗是历史语境中的文学现象,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产生,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学特征与文化内涵。本书以元明清丝绸之路行旅诗的发展为线索,聚焦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丝路行旅诗在内涵、思想、艺术、审美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家国情怀等
本书为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运用散文随笔写法,详细叙述了内蒙古八千里边防军人的英勇事迹和艰苦生活,以及作者转业到地方工作的真实经历。全书共五章,分别是“军旅人生”“界碑巍巍”“光辉岁月”“第二战场”“钢铁屏障”,其中前三章描写了边防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第四章写了作者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作为
本书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以报告文学的笔端,从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技艺传承、现代文明等多角度、多侧面,系统地呈现了碱厂老村的前世今生。碱厂村,位于辽东山区腹地,太子河前沿地带。至少在三千年以前,这里就生活着渔猎牧垦的农人。本溪地界一直流传着“先有碱厂,后有本溪”之说。边堡卫戍、水陆运输、商贸往来……多种元素混搭融合,催
这年夏天,一位摄影师正在进入安大略省北部森林深处。近两年来,她一直在追踪和拍摄一场当地大火的幸存者,现在他们都已步入老年。此刻她正在追寻其中最为著名和神秘的一位:泰德·博伊查克。她找到了泰德曾隐居其中的营地,并结识了两位曾与他共同生活的年过八旬的友人——汤姆和查理,三人早已决定在这个偏远的森林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余生。但摄
截岔的七个村庄沿着文谷河流顺流蜿蜒而下。人们依水而居,所有争斗都因水而起。1975年的一场大洪水使“我爷爷”带着一家人迁到曲里村,不久,“我爷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打死在水田。“我奶奶”一病不起也很快离世。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我父亲”从截岔出走,在盆地边缘的荒滩上开荒辟田,落成“小虎村”。水为山民们浇灌农田,也为他们运
这部散文作品所描述的多数是简媜在郊区生活时,所看到、所想到和所经历的细微小事,不但亲切,而且亲近,就如同夕阳将下的安静时刻,它尤其让置身于都市、习惯了城市空气和氛围,甘心付出却时时矛盾的人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简媜的笔虽然写的是过去的故乡,却分明映照出了正在经历繁荣和日益失去厚重的当下。在这样的亲切味道里,像捡拾珍宝一样
本书为简媜1991至1996年间创作之结集,与其同时成书之《胭脂盆地》互补构成,而题旨与表现方法各异。此书探索女性之内在世界,听其声,窥其情,以介乎散文与小说之体裁穿梭今昔各种女性面貌之间,坚持自我之性别典型,追踪,寻觅,以其不畏缩,犹疑,遂能发现并摹写个中充沛之壮丽与高贵。本次对华语散文大家简媜写作40年作品集进行全
鹿鸣于很有绘画天赋,小小年纪便才华出众,本可以拥有肆意的人生,不料,一场意外车祸让她家庭破碎。为了弄清父母身亡的真相,也为了保护生病的奶奶,鹿鸣于默默忍受着大伯一家的苛待,等待时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堂姐的婚礼上结识了段休冥。两人灵魂相契,一见如故,在相处的过程中坠入爱河。但鹿鸣于并未被爱情困住脚步,更没有放弃对梦想
主人公爱玛外貌出众,家境优渥,聪慧大方,热心于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张地为哈丽埃特导演一次次恋爱,当后者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此时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终身不嫁的天真誓言。
全书共分三卷,每卷两册,本卷为第三卷,即最后一卷。讲述了女主人公陆曈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进入权力的中心——皇宫,以优异的成绩成为翰林院的一名平民医官。在翰林院,她虽然屡遭排挤,却凭借聪慧和敏锐的观察力,一步步冷静地接近真正令姐姐意外身死的凶手——太师府的公子。她不惜以身试险,也决心向太师府的众人复仇。男主人公裴云暎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