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上,为适应自身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藏族生态文化》一书对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文献记载的生态观、《格萨尔王》中表述的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山水草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草原森林,以及藏族先贤创作的道歌、格言,民间谚语、装饰图案、建筑、饮食、教育、法律和对生态观的形
闽越国是战国秦汉时代闽越人在东南沿海建立的方国,以其创造了灿烂一时的闽越国文化,揭开了福建有史记载的文明发展的第一页。随着近六十年来考古发现的推进和学术研究的深入,系统地撰写闽越国史的资料基础和研究成果已日趋成熟。本书即以地下出土和考古发现的实物为基础,结合史籍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对闽越国时期闽越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该著作共分三编。上编对西南地区的文化意义、自然和人文生态、历史文化特征进行了考察与总结;中编对西南地区文化中的道教元素进行了提炼与分析,对动物及图腾崇拜做了文化人类学研究;下编重点对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历史衍变做了宏观研究与展望。全书布局宏大,全面展示了西南地区多元族群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为“
本书系统讲述客家人的几次大规模迁徙,以从洛阳首次迁出即衣冠南渡为主,兼讲从固始、开封迁出历史,梳理出迁徙路线。介绍客家人筚路蓝缕、客居安家、艰苦创业的事迹和各个时期对国家、社会的贡献,表现客家人精神品质和传承故土文化的情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畲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和社会文化变迁(04BMZ009)项目成果。分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三个时段阐述东南地区畲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变迁。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来建构唯物主义的历史建构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复原与描述清楚自我建构他们自己的历史,建构他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过
本书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的藏族家庭生计方式转型现状,以及当地藏族家庭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族际交往变迁的历史图景,客观描述了藏族家庭在交易场域、居住场域、婚姻家庭、职业场域等社交网络中的族际交往与互动的变迁情况,重点分析了藏族在族际交往空间、语言文化、建筑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情况。本
本书是一部探研史学研究方法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元史》《平宋录》《北巡私记》《元朝秘史》《雅隆尊者教法史》《纳昔儿史话》等蒙元时期汉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多语种文献专题考索,力求揭示历史研究中“读书得间”的治学门径,反思多语种历史文献交叉研究的方法路数,进而寻求蒙元王朝研究中断代史深度与通贯性高度的可能性出口。本书跳出
贵州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作者梅军,贵州民族大学东盟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书稿聚焦于贵州民族生态智慧与生态资源开发,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整合重构与乡村善治,深入挖掘贵州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生境,族群源流与民族文化。通过民族传统建筑及其空间功能、民族聚落社会重构维度及民族婚姻文化嬗变与重构态势,探讨贵州民族文化与社会发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一代代客家人在万里迁徙中孕育、扎根、绵延、播迁着客家文化,可以说客家人走到哪里便将客家文化播迁到那里。珠海是一个新移民城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珠海市原住民中存有的118条客家村落逐渐被城市化,为了留住城市的多元文化和记忆,珠海市客家文化研究
该书稿重点讨论了明清时期坝子社会交通网络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联结以及地域社会整合的诸多条件、过程,例如山区与坝区、土司与州县以及社群共同体的发展;就地域社会与文化的面向而言,前述的历史过程与社会变化对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地域文化、族群身份的建构的历史性影响,以及具体的社群日常生活的基本面貌。其主旨是基于文献和基础田野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