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坚持全面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4个直辖市(共297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区域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评价结果,评选出2023年度生态城市发展的十大亮点事件。综合评价的结论:中国城市在生态健康方面整体表现良好;发展水平存在梯度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课题“环境服务型企业智慧运营管理”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理论方法篇、技术平台篇和应用实践篇三大部分,旨在通过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为智慧环境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本书系统剖析了我国跨域大气生态环境整体性协作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进展,从研究框架构建、协作治理区域范围优化与等级划分、协作治理机制与模式设计、监测网络布局优化、协作治理机制与模式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综合应用多种理论方法构建系列量化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适合我国情境的跨域大气生态环
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研究篇、绿色生产力篇、政策研究篇与实践案例篇五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本书主要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任务目标、总体布局、现实挑战、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总
本书从缓解城市居民环境暴露风险视角切入,研究城市空间建成环境对空气污染、热岛效应多重环境暴露要素的影响机制,为城市更新改造与空间治理提出针对性策略。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健康城市规划理论,完善建成环境与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多种环境暴露风险之间的理论模型;在实践中,能够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标准,提出减小环境暴露风险的建成环
本书系海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成果。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构建了“思想(理论)—实践—成效—经验”一体的研究体系,围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一核心主题,建立了“海南实践—发展成就—可借鉴经验”的逻辑分析框架。本书综合运用数据呈现、专题分析、案例剖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了
本书将分为四个章节:古典文学里的生态成都;巍巍雪山下的人文成都;万物自在的灵秀成都;和合共生的开放成都。深入研究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远意义,阐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讲好成都生态保护和建设故事,激发起全市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江苏省是渔业大省,频繁的渔业捕捞和养殖作业过程将产生大量的船舶生活污水。这些污染物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而排放,不仅对水体本身造成危害,也对整个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恶劣影响。本书包括五章内容,具体为:第1章绪论(研究背景);第2章江苏省渔港及周边海域环境质量;第3章江苏渔业船舶污染物种类及产生数量;第4章渔业船舶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山体植被造成严重的挖损破坏,形成的裸露创面不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且造成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矿山开采后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极易引起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崩場、滑坡、泥石流等。目前我国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率不足12%,对采石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案例更少。矿山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
本书面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认识共建地区水资源量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定量揭示共建地区水资源量状况及国别差异,为国家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基础支撑。开展各国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揭示不同国家的用耗水演变规律,有助于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调控策略和防范水资源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