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全球范围内智库与智库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通过研究溯源夯实了此轮全球智库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整理形成覆盖5115家机构的全球智库数据库和包含2484位专家的全球智库专家库,为评价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完善了“全球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2023)”,并根据议题之于中国和全球的重要意义与数据可采可
本书列举了36个职场常见的沟通场景,逐一帮你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在每个场景案例讲解中,书中会把所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底层逻辑进行拆解,并给出举一反三的案例分析,共涉及300多个沟通和表达案例,帮助你在不确定的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确定性。智慧的沟通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本书将从沟通的基础讲起
本书聚焦于媒介聚变下的西北农村,在深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展开对消费行为与意识形态的考察。研究使用常见于社会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民族志为基本方法,结合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介入村民生活,考虑到当下村民的网络媒介使用行为,辅以网络民族志进行补充。研究对村民消费与媒介生活观察的同时,为了探求隐含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结合口述史的研
《我总在好运的能量里》是一本基于吸引力法则撰写的心灵成长指南。吸引力法则认为,所有你关注的事物,无论你是否想要,都 会在宇宙法则的作用下来到你身边。 在充满焦虑与不确定的时刻,本书将引导你通过科学且温暖的方法,与宇宙的能量同频共振,重塑内在的力量。 书中清晰地阐述了获得好运的底层逻辑。 阅读本书,你将系统性地学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对微观的社会互动做了详尽的论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特别是我们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作者没有对社会互动做面面俱到的系统性分析,也没有试图总结互动类型、区分互动性质,他的兴趣在于研究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具体互动细节。 在对许多地区社会习俗的观察和详细研究的基础
本书主题是民众社会心态特点与变化,从民众基本社会心态、社会阶层与社会心态两方面探索民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显现的社会心态,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众社会心态的特点与变化。 近五年来,民众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关系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普遍更高,体验也更好;在“民生三感”中,民众报告的获得感最高,其次是幸福感与安全感。面对
由于面临着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角色功能缺失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中存在诸多潜在危险,这可能对他们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社会和学术界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本书采用纵向追踪研究、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及干预实验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聚焦以下问题:(1)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品格、所处生态环境、社会适应上的状
本书自2013年秋季至2019年12月底,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文化学专业的教师组成,带领研究生及本科生深入到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五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居住的社区以及学生家庭,围绕着文化交融进行长期的实地观察与研究。描摹随迁子女的教育生态系统,对学校文化交融教育实践进行呈现。本书尝试运用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站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凝练出“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协同推进”这一研究课题。本书按照上篇“谁之现代化何种生态文明”(研究起点反思)、中篇“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协同推进I”(理论焦点阐释)和下篇“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协同推进II”(现实
有别于国内外社会理论教科书所介绍的理论皆停留在2005年之前,本书主要介绍2005年之后的社会理论发展现状。全书共十讲,系统介绍了分析社会学、形态衍生理论、以批判为对象的社会学、承认理论、共鸣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新唯物主义、建制民族志、南方理论、系统理论等社会理论。在书末附录,作者针对中国高校师生在研习社会学理论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