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共包括七个章节:第一章“创意写作三问”回应了关于创意写作的一些误解,比如创意写作为什么不培养作家,为什么被认为缺乏理论,为什么难以摆脱舶来品的标签等;第二章“祛魅灵感”介绍了创意写作的灵感观、创意方法与创意工具;第三章介绍了创意写作最独特的思维方式——“故事思维”及由此形成的“故事成规”,同时,也讨论了中国文学语境
唐宋时期,汉语史中先后出现的六种处置式——“以”字式、“持/取”字式、“将/把”字式、“捉”字式——就已基本成熟。本书基于语义地图模型,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立足语法系统性,注重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互证,通过梳理不同语义域的关联,全面系统分析汉语处置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动因与机制。共时层面,以构式多义性为纬线,关注句式同形异
论文开头是“引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交代了作者的旨趣,即国学趣向和采用传统小学书的体式。其后共分八章。第一章毛传、郑笺与三《礼》,考证毛、郑释语与《仪礼》《周礼》《礼记》的关系。第二章毛传、郑笺与文献,举例指出毛传引用了《孟子》《孝经》《左传》《国语》等古籍。第三章毛传解《诗》内容考察。第四章郑笺解《诗》内容的考察。
民间文化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最接地气,最好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脉,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印记。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丰厚土壤,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即寻美民间、探源民间、问道民间,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邂逅”到“入门”,进而寻美、
"本书是“第十四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2024年7月13日—14日,四川大学)会议论文集。本论文集收录论文45篇、电子作品13个,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美国和越南三国。来自中国的论文共43篇(其中包括香港1篇、澳门2篇)、美国1篇、越南1篇。电子作品全部来自中国。论文内容包括以下7类:(1)特约报告;(2)中文教学
本书通过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语言材料,并以此为依据描写分析了青海河湟地区汉语方言及部分民族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重点关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因语言接触而呈现的语言生态。此外,还将一手语料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书中。
近二十年来,国内出版了众多面向汉语学习者的纸质词典,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外向型词典的影响较小,使用率较低,不少汉语学习者在完成编码任务时优先使用在线翻译、网络搜索引擎等非词典工具和资源进行辅助,这反映了用户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本书从用户视角出发,对影响汉语学习者选择、使用和评价汉语词典的诸多主客观因素
中古汉语联合关系连词指中古时期连接意义平等、无主从之分的连接项的汉语连词,包括并列、承接、选择、递进四种类型。书稿以中古时期的代表性文献为语料来源,包括汉译佛经、史书、小说和杂著等类型,对该时期联合关系连词的使用及演化情况进行了描写和解释。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描写了中古汉语联合关系连词的使用情况,包括连词在文献
本书主要基于“四维语法”(句法、语义、语用、认知)思想,以清末民初传教士西南官话文献和西南文人白话作品为语料,描写了清末民初西南官话语法面貌,同时纵向联系近代汉语文献及当代西南官话材料,横向比较早期北京官话文献,在西南官话方言语法史领域做出了尝试和努力。本书通过对清末民初传教士西南官话文献及西南文人白话作品的考察,较为
本研究多维挖掘了“有、在、是”成类的认知、语义语法基础与理据,个性、共性并重地考察了三者在情态、时体、语气及信息功能等方面的单位类别、性质、意义/功能及其衍生、特征与成因,同时也通过有限的跨语言比较作了一定的类型价值说明。研究发现,共历时发展中“有、在、是”不仅对汉语语序、情态表达、语气、信息表达产生了系统的影响,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