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民族古文字、少数民族古籍为研究材料,集合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领域二十余篇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西夏文、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女真文、回鹘文、藏文、满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民族文字,总结民族文字文献研究理论与方法,
佛教史籍记载,公元七世纪上半叶,藏族青年图弥·桑布扎受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归来后从创制了藏文。据称图弥创作了八部语言学著作,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十颂》和《字性组织法》这两本藏文固有体系的语言学专著。为了能够让不会藏语的语言学家和学生初步了解《三十颂》和《字性组织法》
《维先达腊》是傣族最知名的文献,几乎家喻户晓;它也是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重要古籍文献。它与汉译佛经《六度经·须大拏经》《太子须大拏经》《菩萨本缘经·一切持王子》等主要内容相同,可确认是同一本生故事。该文献还与新疆于阗文《善财王子须大拏譬喻经》,藏族古籍《智美更登》有同源关系。本研究以傣族知识分子最认可的13册《
尔苏语为生活在“藏羌彝走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甘洛、越西等地的尔苏藏族使用的一种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有尔苏、多续和里汝等三个方言。本书以越西县保安藏族乡的相关村落为调查点,语料采集工作由作者攻读博士学位和承担“语保工程”专项任务期间完成,涉及十余位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发音人。本书包括导论、语音、词汇、分类词表、语法和
经过与汉语的长期接触过程,现代蒙古语口语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被“借来”的汉语语言要素。其中以汉语和蒙古语词缀(或轻动词)组合而成的蒙汉双语动词的结构呈现出了结构灵活多样的特点。《语言接触视角下的蒙汉双语动词结构研究》主要结合接触语言学理论,总结出了蒙汉双语动词的三种构成方法及每一中方法在选词(汉语)、构成、使用率等方面的
《蒙古语网络媒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是一部研究蒙古语网络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学术专著。本书通过调查分析全国各类蒙古语网站,结合目前的相关研究及蒙古语网络用户调查,阐述了蒙古语网络媒体发展的脉络、现状、趋势、特点、影响、信息交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叙述了蒙古语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具有较高的新闻传播学和社会文化
本专著在介绍蒙古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对蒙古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和意义,蒙古语规范化及其对象和标准,蒙古文学语言以及我国方言土语,蒙古语规范化的特征、原则和措施,蒙古语的语音规范(蒙古语语音规范概要、蒙古书面语与口语的对应、蒙古语标准音与各方言土语的比较),蒙古语的文字规范(蒙古语文字规范概要、不规范单词的规范问题
摩梭人是川滇交界处人口数量较少的族群。云南摩梭人数约有2万,主要分布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本书以云南摩梭人的语言生活现状及保留了历史上云南摩梭人语言使用印迹的摩梭话村寨名为研究内容,对云南摩梭人的语言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研究。
《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系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系列图书,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戴庆厦、曲木铁西两位专家担任主编。本辑由16篇文章集结而成,主要聚焦中国语言文字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焦点,反映近年来中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及应用研究、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新探索及新观点,同时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等,这些文章集
本书在充分参照土家语各个方言描写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田野调查的实证语料,借鉴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和成果,以“斯瓦迪士百词表”为纲,通过“三级比较法”和“比较词义法”,对土家语核心词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斯瓦迪士百词表”的100词基本可作为土家语的90核心词,或者核心语义场。而90个核心语义场的比较结果证实,土家语与藏缅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