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书》是清初思想家唐甄的子学著作,全书97篇,阐述了唐甄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唐甄是清初的重要思想家,有学者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清初四大家”。唐甄有鉴于明末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的教训,政治思想上批评封建专制思想,关心民间疾苦,提出“省刑”“富民”等政治改革主张;学术思想方面,反对空谈心性,强调事功,有一
作者从“时代思潮”“复古求解放”等理念入手,论述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初各学派建设及主要学者成就、清代学者整理日学的总成绩三大问题。其目的是对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谱牒学、历算学、乐曲学、金石学及其他科学等二十个学术门类的成就及各学科概貌做了整体评述和清晰勾划,第一
本书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赓续·变革——清代学术与思想研讨会”会议论文选集,收录论文19篇,展现近来清代学术、思想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本书所收论文既有对清代学术史、思想史的宏观考察与理论探讨,从整体上梳理了百年来清代学术发展的脉络,反思、检讨现有学术史论述。又有对清代重要学者如惠栋、戴震、阮元、江藩、程恩
顾炎武传记。讲述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的人生故事。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探索了其思想形成的根源。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本书内容包括:毛奇龄学术的转向与思考——以“四书”学为讨论范围;马郑之淹通,苏张之口舌一一谈萧山“豪杰之士”毛奇龄的治经方法;毛奇龄《四书改错》等“四书”学著作及在清代的反响;从《四书正事括略》到《四书改错》;从乾隆年间韩使燕行录看时人对毛奇龄之接受;毛奇龄对朱熹《家礼》的批判;《四书改错》中的《论语》训诂研究等。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对太谷学派文献了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地整理和录文,为学界提供一部太谷学派文献读本。其一,通过对太谷学派文献开展辨别真伪、比较版本、校订讹误、钩稽辑佚、考其著年、概述内容和评估价值等方面的探究,总结太谷学派文献的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二辑,包括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哲学与思想讨论、科学与教育四个领域,是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一辑。该系列图书涵盖了20世纪初至中期的知名学者,如舒新城、王国维、傅斯年等学术大家
张履祥,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字考夫,别号念芝,浙江嘉兴府桐乡县人,学者称杨园先生。张履祥,作为明清之际的“理学真儒”,他是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驱和“践履笃实”的民间理学代表,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一,张履祥是明末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驱。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本书关注清代中期的经世儒学,阐释近世儒学的从宋明理学到清代经世之学发展的现代意涵。作者认为,陆燿的《切问斋文钞》(1776)与魏源的《皇朝经世文编》(1826)两书是此一学术传统的代表。清儒以“明道救世”为中心所发展出的经世思想与宋明儒学是一脉相承的。然而为应时代的要求儒者更加强调经世与经义、礼教的配合与官僚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