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研究大系·绘画经典》(第7卷)上、下,本卷主要精选任伯年各时期的绘画作品。分为上下两册,其中按照题材类型分为三类:人物(约280幅)、花鸟(约340幅)、山水及其他(约30幅)。本卷还收录部分从未出版过的任伯年绘画作品,以此更全面的总结任伯年的绘画成果。任伯年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是不断在变化的,为更方便读者体会、
本卷《绘画艺术研究》以国际和历史的学术视野,全面梳理、筛选,收录近现代以来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大家、绘画大家,当代国内外任伯年学术研究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之文近70篇。该卷分上下两册,按照文章研究方向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绘画综合性研究。此类文论大处着眼,从整体角度探讨任伯年的绘画艺术特色。二、专题性研究。此类文
本书介绍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自汉代迄今的瓦、印、令牌、木匾、刻石、碑铭等资料共一百八十种。所收资料,一般均按镌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本书内容讲述: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和教育史上,钢和泰(AlexandervonStael-Holstein)这个名字值得铭记。1917年来到中国之后,除了1928-1929学年在哈佛大学访问之外,他的后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梵文教授,哈佛大学中亚语文学教授等职。从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来说,钢和泰是北京大学
本书对该所未刊稿本作了深入的研究,如赵爱学《曾毅公佚稿初探》,孙俊《徐宗元未刊稿述略》,卢芳玉《柯昌泗成书、体例及贡献》等,并附录陆翔《敦煌学著述考》,曾毅公《五十年来之甲骨学》,柯昌泗《汉晋石刻略录》,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三编、四编,徐宗元《竹书纪年校》等,及相关神祃研究资料、汉画像拓片资料。柯昌泗《汉晋石刻略录》
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缄物件的遗迹。当古人把竹简等所需封缄的物件捆扎之后,为防其内容为他人所知,在捆扎的绳结上捺以特制的粘性泥团,再加盖上印章,然后用微火烘烤,使其硬化,与物件及绳子连为一体。这种带有印章的泥块,便被人们称之为封泥。《封泥考略》版本是依据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前有“公安廖氏竹林斋藏书”藏书印。共收封泥
本书为《仪礼》《礼记》《周礼》宫室、舆服等物之图,是解释中国古代礼制的附图文献。“三礼”的图释,始于郑玄对《礼记》所作的图注,又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敕撰的《三礼图》等。聂氏《三礼图》即参校此六家注释,重加考订而成。该书凡图三百八十余幅,文字约
本书是临汾当地摄影家杨晓红先生深入当地各个乡镇、自然村,多角度拍摄并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乡村社会影像资料。全部图片二万余幅,现精选两千幅有代表性影像以行政自然村为节点集结成册,藉以管窥平阳大地乡村社会生活之百态与历史风霜之原貌。清代典型乡村建筑师家沟古村落,民代的丁村古村落,都涵盖在内,是中国近代乡村文化的缩影,也是历史建
《国语》的注本众多,闵齐伋以唐韦昭注本为基础,博采众长,裁注而成此书。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周语第一、鲁语第二、齐语第三、晋语上第四、晋语下第五、郑语第六、楚语第七、吴语第八、越语第九。
本书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系列指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著名徽学专家栾成显领衔,联合黄山市政府组织近千名徽学专家、文物学者以及基层文物工作者,耗时多年,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试验区内1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地毯式搜索,测绘、拍摄并进行文化记录,进而进行系统分类、编辑后编写,以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