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藻图》 明代缪辅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71.3厘米,横99.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以线描晕染,鱼鳞清晰可见,游鱼可数,每条鱼形神逼肖,栩栩如生。水中藻荇漂浮,茨菇丛生,用笔工细,设色绚丽典雅。和宋代刘寀的《落花游鱼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款署:【武英殿直锦衣卫镇抚苏郡缪辅写。】钤【良佐】、【松厂】、【日近
蒲剧,发源于山西省南端的运城市古蒲州(今属永济市),也称“蒲州梆子”,解放后定名“蒲剧”。蒲州梆子和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中国木雕,历史悠远,伴随着历史的脚步,默默存在于天地之间。占人“断木为杵”、“伐木弑兽”、“剥木以战”的记载,是人类最初参与的木雕雏形。
序共5册,其中四库则三百二十八篇,附一百一十五篇,存目五百一十九篇,续修九百一十九篇,禁毁二百二十一篇,未收一百八十三篇,重见之文,并列而存,不复删除,总计二千二百八十五篇,皆能独立成章。另附引一百一十一篇。外此若诗、赞、颂、铭诸体之序引,已附原文之前,不再重收。
本书(全2册)收入了孙先生的400余幅书法作品。孙先生的书法,取精用宏,锐意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风,于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各体所无不擅,其中以草书、隶书造诣最高,师古而不泥古,能领略古法而行新奇。全书彩色印刷,是书法爱好者临摹和收藏的极佳资料。
《中华戏曲:湘剧(套装共2册)》是大型戏剧史话丛书的一种,篇幅不大。从剧种、剧目、表演艺术等几个方面约略地构划出湘剧历史发展的面貌,而把笔墨着重地放在演员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一个“结构单纯,重点突出”的特点。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和叙述方法有一个好处,既符合读者对象为非研究人员,易读好记,饶有兴趣;对作者来说,因繁简相错、
《中华戏曲:沪剧(套装共2册)》用十二章共四万字的篇幅,将沪剧的历史衍变、生存现状、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而又简约的叙述,希望以此为留存沪剧艺脉、传承上海文脉、弘扬海派文化作出贡献。作为上海原生的、独特的剧种,沪剧在当代应得到更多的珍惜、更深的呵护、更好的发展,因为她承载着上海的方言、上海的民俗、上海的艺术
《中华戏曲:豫剧(套装上下册)》从戏曲史的角度,对豫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了比较全面而又概括的介绍,既讲述了豫剧的历史渊源与分支流派,又阐述了豫剧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几次重大改革;既介绍了豫剧的精品剧目、著名剧团、领军人物及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又对豫剧的美学品格进行了分析和鉴赏。
《中华戏曲:汉剧(套装上下册)》以清晰、简洁、流利的笔触,描述了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跨越四百年的汉剧历程;从“皮黄合奏”入手,论述了汉剧声腔、剧目、演员与表演特色等,确立了汉剧乃当之无愧的“京剧之母”的理论根基;阐述了古老汉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显著艺术特征;通过介绍余洪元、吴天保、陈伯华三位汉剧艺术领军人物的卓越贡献与影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园地中一朵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本书讲述了吕剧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人物、剧目等内容,兼具可读性与研究性。柳子戏又称弦子戏、北调子、糠窝窝,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家族的奇葩。如今以柳子戏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