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V》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持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丛书》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之一,本套丛书精选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关于两次淞沪抗战的珍贵史料,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丛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上海抗战史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左传评注文献辑刊》全95册。《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公羊》《穀梁》同为春秋三传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而现在一般认为是由多人编撰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唐宋以來,出于不同的立场,关于《左传》的注释及研究类著作仍然层出不穷。为了全面展示《左传》这门学问的发展历史,以及为研究
监本是各朝国子监所刻印书籍的统称,官刻本的一种。明朝有南监本(南京国子监监刻印的书)和北监本(北京国子监刻印的书),南北二监先后刻印的《二十一史》最为有名。明朝将宋代所称十七史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今将其整理出版,成书为《北监本二十一史》,全193册。本书是研究明代以前中国史和中国文明的重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个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丰富自身,彰显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加强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了解世界史便是最基础的途径。有鉴于此,我们收集明清时期的有关文献,择其要者,收录百余种,以通史居先,次以国别史,同一国家或地区则以类相从,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通鉴”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也。自《资治通鉴》成书以后,各种相关著作层出不穷。大抵可分为《资治通鉴》的勘误、注释、纲目类书籍、以及后续衍生的以《通鉴》为名的作品。也因此逐渐演变成了一门专门研究《资治通鉴》的学问,称为“通鉴学”。《通鉴文献辑刊》全面收集了
上海是移民城市,但上海的商业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出版较为发达,先进的科学与文化不断渗入,新的思想不断冲击着内容,家谱以其特有的传统风貌留存于世。上海地区的家谱就版本而言,除少量的木活字本外,临近沿海发达地区的多以铅印或抄本,印制精良,开本较小,每册仅三十至四十页,只是其版式、内容差异不大,后期整理较为麻烦。在大多
《姚小尧画传》的主要内容是姚小尧的绘画历程的梳理和总结,从1945年沧州时期到2020年,作者共分34章,从青年到老年,作者用大量的照片和来往的书信将姚小尧的艺术人生展现给读者,其中有少年成长、成人工作再到美满婚姻以及各地的艺术创作活动,使得《姚小尧画传》更像是一本综合性传记,更加立体的让读者了解画家的经历,与《姚小尧
该书稿为影印繁体,丛书分为西域地区总志、甘肃地方志、敦煌文献、西北考古文献、史地文献、历代边疆奏议、国外学者研究河西译作、史地纪行、谱牒文献、地理考证、民国史料、文学文献12类21辑,选录文献区域以历史自然形成的“河西走廊”为概念性区域。该书稿选取了明清时期稀见官修志书,包括《重纂礼县新志》《庆阳府志》等十分珍贵且未出
本书以八家中国明清墙城墙联合申遗城市的城墙为主体,分别从城墙概况、文化遗产价值以及保护利用情况方面,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每座城墙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大量丰富多彩、内容精美的古代舆图、历史照片以及反映城墙真实风貌的现状图片。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20卷,张绍棠修,萧穆纂。光绪二十五年(1899)修,约成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三十年(1904)刊刻。相对《乾隆志》而言,《秩官》、《科贡》2表,皆起自乾隆,《田赋》只记乾隆十五年(1750)以后,《祥异》明注“乾隆二十年以上见前志”,甚得详今略古真谛。但又不墨守于此,凡古事之荦荦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