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信任是法治的基石,其上关法治权*与公信,下涉法治认同与信仰。法律信任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系统的信赖与信心,其内含了法律机构信任、法律人信任、制度信任和过程信任四大基本范畴。法律信任的生成机理主要来自于文化信任、工具信任和扩散信任,而不同的法律信任生成机理在不同的社会场域中,其作用机制及其发挥的功能会有所差异。在我国法律体制快速转型、法治权*亟待重塑的当前,法律信任的建构方式,应着力通过工具信任引导社会公众利用法律、相信法律,并在工具信任的不断扩散中建构法律的文化信任。
法律信任是法治的基石,其上关法治权*与公信,下涉法治认同与信仰。
张善根,男,江西永丰人,民盟盟员。社会学博士、法学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行政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副主任,重庆市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社会调查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吾为家之长子,族之长孙。祖父俗家弟子,为孙取名“善根”。因辈“元”字,又名“善元”。不惑之惑,以诗解名:似有佛缘却无缘,心无菩提俗世间。佛寄心性本向善,苦耐凡尘无慧根。
少志游侠,剑走四方。生于江南,求学西北、华东。姻缘东北,就职华政、西政。专业法学、社会学,志趣法理、法社会学。曾著述一部,名为《当代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在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一篇,《法商研究》《政治与法律》《法学论坛》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四篇。在《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理论学报》《山东大学学报》《求是学刊》等综合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
序一?没有法律信任就没有法治中国?/?001
序二?信任是法治的基石?/?001
第一章?导?论?/?001
第一节?为何关注法律信任?/?001
一、无处不在的信任危机?/?001
二、法律信任危机的困扰?/?003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隐忧?/?006
四、法治社会化的难题?/?009
第二节?如何研究法律信任?/?011
一、我国目前的相关研究?/?011
二、研究思路?/?015
第二章?信任及其原理?/?019
第一节?信?任?/?019
一、信任的品格?/?019
二、信任的学理界定?/?022
三、信任的基本类型?/?027
第二节?信任的原理?/?033
一、信任的基础?/?033
二、信任的来源?/?038
第三节?中国信任模式及其当代问题?/?043
一、信任模式?/?043
二、时空错乱与当代信任危机?/?047
第三章?法律信任与信仰?/?051
第一节?何为法律信任?/?051
一、学界对法律信任的界定?/?051
二、法律信任的基本要素?/?053
三、正确理解法律信任的内涵?/?057
第二节?法律信仰?/?059
一、法律信仰学说的兴起?/?060
二、法律信仰论的反思?/?062
三、法律信仰的复兴?/?064
第三节?法律信任还是信仰?/?066
一、被遮蔽的法律信任?/?066
二、法律信任与法律信仰的差异?/?069
三、一个问题两个视角?/?070
第四章?法律与信任?/?072
第一节?法律与信任的一般理论?/?072
一、信任与社会规训?/?072
二、信任与法律的关系?/?075
第二节?社会类型中的法律与信任?/?078
一、传统社会中的法律与信任?/?079
二、现代社会中法律与信任?/?081
三、时空错乱中的法律与信任关系?/?083
第三节?法律在信任中的功能?/?085
一、作为信任保护机制的法律?/?086
二、作为信任替代机制的法律?/?087
三、作为信任排斥机制的法律?/?090
第四节?信任的法律建构?/?093
一、信任危机的导火索?/?093
二、法律调适?/?095
三、法律引领?/?099
第五章?法律信任的基本范畴?/?102
第一节?法律机构信任?/?102
一、何为法律机构信任?/?102
二、层级信任?/?104
三、弥散信任?/?108
第二节?法律制度信任?/?112
一、系统信任?/?112
二、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任?/?114
三、普法与法律信任?/?118
第三节?法律人信任?/?121
一、法律人信任的界定?/?122
二、角色信任?/?125
三、关系信任?/?129
第四节?过程信任?/?131
一、何为过程信任?/?131
二、过程正义与法律信任?/?135
第六章?法律信任的生成逻辑与法理?/?139
第一节?法律信任的来源?/?139
一、一个故事中的法律信任?/?139
二、法律信任来源的多维性?/?141
第二节?法律信任的生产场域?/?146
一、一般信任与特殊信任?/?147
二、依存性信任和主体性信任?/?149
三、程序信任与人格信任?/?151
第三节?法律信任的生成机制?/?153
一、文化信任?/?154
二、工具信任?/?158
三、扩散信任?/?162
第七章?法律信任的建构?/?165
第一节?作为法律信任主体的社会公众?/?165
一、公民权利意识?/?166
二、公共参与?/?168
三、提升公民品格的基本路径?/?170
第二节?作为法律信任客体的法治?/?173
一、法治的品格:民主与民生?/?174
二、法治品格的建构?/?177
三、法律信任规训?/?180
四、法律信任与权威的互构?/?182
参考文献?/?186
后?记?/?200
序一 没有法律信任就没有法治中国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用这一段话,描述了他所处的时代。如果我们用这句话来描述当前中国的法律发展,也是比较贴切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无法无天”到重视法制,从法制到法治,再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对法治建设的每一个重大举措,都意味着法治中国的美好时代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然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转型的时代,法律的公信力不足,法律权威的软弱,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极端反差印证了伯尔曼的著名论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善根博士也正是在这一极端反差中,敏锐捕捉到了法律信任这一时代命题。
法律信任是个大问题。所谓“大问题”,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其题目宏大。法律信任一直难入法学研究者的法眼。不管是部门法学还是理论法学,都不屑于研究它,觉得这是一个细小的、微不足道的话题,不值得研究。而事实上,法律信任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是法治的核心结构和关键要素之一,是实现法治美好时代最后的、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二是指问题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法制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可依。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宣告形成,但信访不信法、甚至理直气壮违法的现象仍较为突出,逃避法律甚至抵制法律的情况仍较为严重。这些问题正是法律信任缺失的具体表现,其引发的社会负效应不容忽视。
法律信任是个好问题。所谓“好问题”,就是法律信任内含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尤其是与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法律服从和法律遵守紧密相连。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旨在通过制度改革促进法治的内涵建设,以提升法律公信力和权威,提高社会的法律意识,最终形成全民守法的局面。其中,如何建构法律信任就是一个上承法律公信力与权威,下启法律得到普遍遵守的关键性要素,特别值得研究。同时,公信力是法律的基本品质,法律有了公信力才会有权威性,而公信力的本质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任。从法治建构的愿景而言,最大莫过于社会公众对法律的服从和遵守,而这又是以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任为前提的。没有法律信任就没有法治中国。因此,如果能够把法律信任这个问题研究好、研究透,无疑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法律信任是个新问题。所谓“新问题”,是从研究的角度而言,是研究者新近关注并研究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这并不是说法律信任是法治建构的新问题,实际上,法律运行中的信任问题历来就有。但在学术研究中,我国开始以法律信任为主题的研究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其伴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信任研究而来,在此之前,法学研究很少触及法律信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法律信任包含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一视角不仅嵌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使得法学研究中的相关研究不再是纯哲理性的研究,而更具有经验意义,而且也使得法学研究一直秉持的国家立场逐渐转向社会立场。正是因为有了研究视角的差异,才有可能把法律信仰与法律信任区别开来。
善根博士是国内较早研究法律信任的青年学者,其早在五六年前就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四年前,他以此题撰写了博士后研究报告,本书就是以博士后研究报告为基础修改完善而成的。我作为他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非常了解其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简要而言,善根博士在本著作中的所有努力,一方面是让学界理解法律信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更在于努力建构法律信任基础理论,以便于开启法律信任的研究范式。确实,法律信任研究正当其时,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善根博士是我招收的第一个校外博士后。时值西政正在进行博士后制度改革,希望通过博士后流动站平台,引进校外的优秀青年学者。2014年,善根博士从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正式调来重庆,加盟西政法理学科。如今,他已经是我校法理学教学研究团队的青年骨干力量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学术潜力很大的后起之秀。
善根博士名如其人,文如其人;为人处世,沉稳心善;求学立著,踏实严谨。从善根博士完成博士后报告到即将出版,已经四年有余。四年的蛰伏,使得本著作更加成熟和丰满。作为他的指导老师,甚为欣慰。既对他表示祝贺,也期望他能在学术上更进一步,崭露头角。
是为序。
付子堂
2017年盛夏于重庆宝圣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