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上神歌是渔民中口口相传的文本,是渔民独特的文艺形式。不同地区的渔民给太湖流域带来了不同的民间信仰内容。本书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两种渔业群体,一是太湖中的罛船渔民,他们生活条件优渥,在太湖主体水域有四五百年的定居史,他们在罛船上设置船学,教授子女学习文字,但从近代的文本看,他们所学恰恰就是这些实用文本。一是网船渔民,他们多是由山东、苏北以及长江出海口等地迁徙至太湖地区,他们的移民身份加上江南流行的神祇叙事,为太湖流域创建了新的神歌系统,长江以北的傩文化加上太湖流域的愿心观念,给水上神歌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今天太湖禁捕,大量渔民改行,太湖流域的渔民瞬间消失,这也使得太湖渔民神歌愈显珍贵。
太湖流域的渔民是一个很少进入学者视野的群体,由于其特殊的作业方式,过着操一叶舟,焂来焂去,人非土著,到处为家的生活,这些流动性渔民很少有受教育背景,他们的生活历史也很少被记录。太湖渔民研究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主要源自上世纪80年代陈俊才的系列太湖渔俗研究的文章,随着意识形态管理的规范化,江南地区的民间信仰研究开始把越来越多的江南民间信仰类型及其与之相关的文艺资源纳入研究范畴,渔民的赞神歌也慢慢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太湖渔民的赞神歌研究数量有限,而与之一脉相承的海盐骚子歌与苏北童子戏在学术研究与田野调查却走在同类研究的前列。这里考查太湖渔民生活与信仰史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太湖渔民的生活与信仰的核心研究。二是围绕与渔民赞神歌密切相关的江南民间信仰的研究,太湖渔民赞神歌是江南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三是考察与太湖渔民赞神歌密切相关的童子戏、端鼓戏与骚子歌等兄弟艺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太湖渔民信仰有重要价值。
总 序
太湖流域是一体化的文化区域,处于吴文化核心地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不但在精英文化方面居于全国重要地位,在民俗方面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民间信仰类文艺正是其中最具综合性、丰富性的代表之一。
太湖流域在制度化的佛教、道教之外,民间历来还有丰富多样的神灵信仰和仪式活动,并有特殊的表演文艺形式与之伴生,比如实卷、神歌、太保书、宝忏、香诰等等,它们对太湖流域民众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大到跨地区的重大庙会,中到一个社区的集体祈福禳夹,小到一家一户的红白之事,这些信仰类文艺资源都发生着不可或缺的功效。它们都有至少百年的悠久历史,也有各自的繁荣时段。如今,这些文艺形式有的濒临或已经消亡,有的却适度调整后在现代生活中大放异彩。无论何种情况,对这些凝聚着民众生活和审美历史的传统文艺资源,都有进行整体性调查、呈现和研究的必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这类信仰文艺的现代研究便陆续展开,顾颉刚、郑振铎、胡士莹等前辈筚路蓝缕,姜彬、车锡伦、顾希佳等当今学者用力悠深,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绩。同时,海外学者分别从民间文艺、民间信仰以及基层社会史等不同领域对太湖流域的信仰文艺予以关注。但已有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宝卷这一种形式上,某种程度上说,宝卷研究俨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汉学中的一门显学。加之新世纪以来国内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遣产』保护热潮,吴地宝卷也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遣名录,太湖流域的靖江、同里、张家港、无锡、常熟等地先后公开出版了本地宝卷汇集,推动了这一区域对宝卷调查研究的热度。
显然,相较于其他太湖流域性质相似却又丰富多样的信仰文艺资源,宝卷研究一枝独秀的局面甚为偏颇,其根本原因在于宝卷大多有书面传抄的文本,而其他文艺形式多靠艺人的口头演唱和大脑记忆,留存文本相对较少,造就给搜集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没有大规模文本面世,就很难吸引非本地学者的关注,因此,宝卷之外的其他文艺形式,虽然一九九〇年代在姜彬先生领导下曾发动江浙沪吴语协作区内学者对之进行过相当程度的面上调查,却并没有产生有持续影响的成绩。即便是已经出版的各地宝卷,除个别地方比如无锡之外,大多采用排印方式,不但丢失无数民间文艺的珍贵资讯,还带来了新一轮的诸多错误。
裘兆远,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民俗学会会员、苏州唐文治研究会会长。主要发表论文有《太湖流域五圣传说的水上传统》《从香火戏到赞神歌近代太湖渔民仪式文艺的嬗变》《苏州戏曲博物馆馆藏宝卷版本类征》等。
蒋藏本《帽子头神歌》
蒋藏本《路头发符》
蒋藏本《立庙神歌与大路头发符》
徐氏北大社神歌
沈氏公兴社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