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德里达的思想与艺术的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思想理论集,书中从德里达的“解构”概念出发,以马奈的《奥林匹亚》为例,引发出“延异”的意义:一件艺术品的意义,唯有通过时间才能产生出来。通过“解构”来分析:画框、标签、签名等绘画艺术中的种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观看者的思路的。通过哈迪德、艾森曼、李博斯金的建筑作品来说明:结构主义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建筑学。通过漫画《黑暗骑士归来》《守望者》《睡魔》漫画作品、以及罗伯特•威廉斯的艺术作品和登上油画板的波普艺术来分析“解构”的无处不在。本书通过德里达的思想让人们看见摧垮高等文化和低等文化固定关系的方法。
“解构”这一由德里达在40 年前首次使用的词语,如今已随处可见,不仅作为学术领域的概念,还成为了艺术工作坊和流行文化领域频频出现的词汇。 “解构”作为当代文化用语如此流行,对于想要了解当代文化潮流、深入理解视觉艺术(visual arts)持久结构的读者来说,熟悉德里达的著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书中,我们将努力让读者关注到德里达的思想与视觉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丛书的其他几本一样,本书旨在呈现德里达的复杂著作,并为那些对视觉艺术感兴趣却不熟悉批判理论的人,提供某种估量他或她思想相关性的方法。
K.马尔科姆•理查兹美国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思想。
陈 思,1982年生,福建厦门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学士、文艺学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导师曹文轩教授。2011-201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交流,导师王德威教授。目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室青年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电影批评和西方文艺理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评委。在《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文学自由谈》《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专著《现实的多重皱褶》入选“二十一世纪之星”文学丛书2014年卷;另发表小说、散文若干。
『第一章』
解构与《论文字学》:名字有什么关系?
022写作(Ecriture):更广义的书写(writing)
024伴随延异(différance)的书写
029补充的危险
035公开的忏悔
『第二章』
框定画中的真理
045可渗透的框架
050把标签放在这里
056签上大名
『第三章』
这些靴子是用来走路的
073 身份/ 同一性的踪迹
『第四章』
运用解构
084失落的天真
087解构与建筑
『第五章』
漫画的反转
100登上油画板的波普艺术
『第六章』
解构家庭
109不存在像家的地方
114家庭的暴力
『第七章』
解构的守灵
121盲卜者、预言家、诗人和其他的中间人
124可见之中的盲视
129当眼睛眨眼的时候
132 回忆当下
136 阳具中心主义
140反对纪念碑
『第八章』
邮政也疯狂:明信片和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152粪便也重要(Shitmatters)
『第九章』
观看的仪式
159假的也能一样好
『第十章』
不存在美满的媒介:德里达与影像艺术
172永动的画面
179/ 结语
183/ 英文精选参考文献
187/ 术语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