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精神护理(修订版 供护理、助产及其他相关专业使用)》共分为14章,包括绪论、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心理护理与心身疾病、神经症与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与诊断、精神科护理基本技能、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及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与家庭护理。书后附有8个常用心理测验量表(问卷)。共42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践8学时。增加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料,含有各章节知识点、考点标注及相关练习题、作业题或考试题.编写内容与执业医师考试的细目、病种、要点相契合。
《心理与精神护理(修订版 供护理、助产及其他相关专业使用)》供全国中等卫生职业院校护理、助产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 1 章 绪论1
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 1
一、心理与精神护理概念1
二、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 2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精神障碍 2
一、心理与精神的健康2
二、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3
第三节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失衡 4
一、心理发展概述4
二、心理健康状态的失衡5
三、维护心理健康的原则和途径6
第 2 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8
第一节 心理现象与实质 8
一、心理现象8
二、心理的实质9
第二节 心理过程 9
一、认知过程9
二、情绪、情感过程16
三、意志过程17
第三节 人格 18
一、人格概述18
二、人格心理倾向19
三、人格心理特征21
四、自我意识24
第 3 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26
第一节 心理应激 26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26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27
三、心理应激的应对29
第二节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问题 30
一、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应激源30
二、应激对护士心身健康的影响31
三、护理工作中应激的处理31
第三节 心理危机的干预 32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32
二、心理危机的常见原因32
三、心理危机的分类33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33
第 4 章 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35
第一节 心理评估 35
一、心理评估概述35
二、心理评估的条件36
三、心理测验37
第二节 心理咨询 40
一、心理咨询概述40
二、心理咨询的技术41
三、心理咨询的程序43
第三节 心理治疗 43
一、心理治疗概述43
二、心理治疗的程序44
三、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45
第 5 章 心理护理与心身疾病48
第一节 心理护理概述 48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及特点48
二、心理护理的目标和原则49
三、心理护理的程序和方法50
四、常见情绪、行为的心理护理51
第二节 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53
一、临床常见病症的心理护理53
二、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 56
第三节 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58
一、心身疾病概述58
二、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59
三、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60
第 6 章 神经症与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 63
第一节 神经症和癔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63
一、临床表现63
二、治疗原则67
三、心理护理67
第二节 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68
一、临床表现68
二、治疗原则70
三、心理护理70
第 7 章 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与诊断72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症状 72
一、认知障碍72
二、情感障碍77
三、意志与行为障碍79
四、意识障碍80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81
一、精神障碍的病因81
二、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82
第 8 章 精神科护理基本技能85
第一节 精神科基础护理 85
一、护理的基本内容85
二、护理的基本技能87
三、常规护理与分级护理88
第二节 精神科整体护理 91
一、护理评估91
二、护理诊断92
三、护理目标94
四、护理措施94
五、护理评价95
第三节 精神科危机干预技术 95
一、自杀行为的防范与护理95
二、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98
三、出走行为的防范及护理99
四、噎食异物的防范与护理100
五、吞食异物的防范与护理101
第 9 章 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103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 103
一、常用抗精神障碍药物103
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程序106
第二节 电休克治疗与护理 107
一、电休克治疗概述107
二、电休克治疗的护理108
第三节 工娱治疗与护理 109
一、工娱治疗的组织109
二、工娱治疗的方法109
三、工娱治疗的护理109
第四节 康复治疗与护理 110
一、康复治疗的方法110
二、康复治疗的护理111
第五节 心理治疗与护理 111
一、心理治疗过程111
二、心理治疗护理111
第 10 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113
第一节 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综合征 113
一、谵妄综合征113
二、遗忘综合征113
三、痴呆综合征114
第二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 114
一、阿尔茨海默病114
二、血管性痴呆115
第三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115
一、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115
二、护理目标与护理措施116
三、护理评价116
第 11 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118
第一节 临床特点 119
一、临床表现119
二、治疗原则120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121
一、护理评估与诊断121
二、护理目标与护理措施122
三、护理评价122
第 12 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124
第一节 临床特点 124
一、临床表现124
二、临床类型127
三、治疗与预后128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129
一、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129
二、护理目标与护理措施130
三、护理评价132
第 13 章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134
第一节 概述 134
一、概念134
二、临床表现134
三、治疗原则136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138
一、躁狂患者的护理138
二、抑郁患者的护理139
第 14 章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与家庭护理 143
第一节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143
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概况143
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范围和任务 144
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要求145
第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146
一、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146
二、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147
第三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护理149
一、家庭治疗及护理的原则149
二、家庭护理措施150
实验指导 154
实验一 气质类型问卷调查分析154
实验二 SCL-90、SDS、SAS 量表测验 155
实验三 “放松疗法”练习156
实验四 心理护理诊断训练 158
实验五 精神障碍案例分析 159
实验六 制定危机干预的护理程序 160
实验七 护理评估练习 161
实验八 护理诊断练习 162
实验九 制定护理程序 163
实验十 制定家庭护理计划 164
附录 A 气质问卷调查表166
附录 B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168
附录 C 90 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171
附录 D 抑郁自评量表(SDS)174
附录 E 焦虑自评量表(SAS)175
附录 F A 型行为类型问卷176
附录 G 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178
附录 H 生活事件量表(LES)179
《心理与精神护理》数字化辅助教学 资料 181
参考文献 183
《心理与精神护理(修订版 供护理、助产及其他相关专业使用)》:
二、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
1.护士要掌握心理学、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技术,建立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念,并把它运用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之中。
2.护士要研究躯体疾病患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寻求解决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护理技术,及时发现和干预出现的问题。
3.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与患者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的心身状态,解决在治疗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4.护士要为患者创设安全的、愉快的、人性化的治疗环境,对患者实施积极的、有效的护理.保证各种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促使各类患者早日康复。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精神障碍
一、心理与精神的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都属于正常心理范围,只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同。
(1)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受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同一精神刺激的反应各不相同。这说明人们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
(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耐受力差的人,在长期精神刺激下会痛苦不堪,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耐受力强的人虽然也同样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发生变化并经常处于紊乱状态,就可以认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或思考问题,思想经常走神或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这时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出问题了。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引起隋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的状态恢复到原来心理状态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情绪强度、情感表达、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自我控制下实现的。对情绪、思维和行动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8)自信心:当人们面对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要评估自己的应付能力。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即估计过高或估计过低。对自信评估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消极的。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活动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被剥夺,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各种异常心理。
(10)环境适应能力: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称环境适应。2.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常的智力水平:指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水平,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健康的情绪特征:心理健康的个体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情绪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
(3)健全的意志:意志健全的标准是行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有目的地进行各项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经过考虑而采取果断决定;善于克制自己的激情。
(4)完善的人格: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信念、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统一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各有其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者的心理年龄与多数同龄人保持一致,其心理行为也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符。
(5)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积极态度与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关系和睦的家庭;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关系,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相矛盾时,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